《阿尔芒丝》序言(第4/4页)

  • ◎原文为babylan,源自意大利文。​

  • ◎原文为拉丁文。​

  • ◎法国戏剧家(1688—1763),擅长爱情喜剧。​

  • ◎每个个人都比众人更珍贵。这种思想不能说是司汤达首创。《福音书》早已告诉我们这个伟大的心理学真理,我们在蒙田、雷兹、圣西门、孟德斯鸠、卢梭(仅就法国文学而言)等人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见到这种思想。然而,在司汤达以前,或者说在浪漫主义以前,对总体人的研究多于对个体人的研究。莫里哀描写的是典型而非个性,拉布吕耶尔常常也是这样,虽然他的书题名为《个性论》。拉辛倾向于使主人公个性化,相反,高乃依以及后来的伏尔泰却倾向于一般化。拉罗什富科,虽然很细腻,却试图寻找一种内心准则——整个十七世纪都和他一样——一种样板人的形象,其全部情感反应,全部激情都能准则化。我知道在《箴言录》这本小书中找到一些特殊的看法并不难,同样在司汤达的作品中找到一般性的看法也不难,但我可以大胆地认为,前者的主要倾向是概括,后者是区分——即使不总是区分个人,至少像孟德斯鸠早向我们提示的那样,区分民族、种族、国家。——原注​

  • ◎古代威尼斯金币。​

  • ◎传说他在结婚那一天逃离妻子,后又隐姓埋名,装作穷人回到家中。​

  • ◎高尔基:《忆托尔斯泰》(1920年12月1日《新法兰西评论》)。——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