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我的名字叫红(第2/2页)

“这种红色的意义是什么?”凭记忆画马的失明细密画家又问。

“颜色的意义在于它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我们看到了。”另一位说,“我们无法向一个看不见的人解释红色。”

“不信神、不信教的人为了否定真主的存在,坚持说我们无法看见真主。”画马的瞎眼大师说。

“没错,他只为那些能见的人现身。”另一位大师说,“就是这个原因,《古兰经》里写道,能见的和不能见的永远都不会是一样的。[13]”

俊美的学徒细腻地把我蘸点入马匹的马鞍布上。这种感觉何其美妙,把饱满、强劲、有活力的我涂入精美描绘的黑白图画:当猫毛笔把我抹散在期待已久的书页上时,我开心得浑身发痒。就这样,一旦我把自己的颜色呈现于纸上,仿佛我正命令这个世界:“变红!”而世界也就真的变成了我的血红色。没错,那些看不见的人会否认,然而事实却是,到处都有我的存在。

[1]玛赫姆德:伊朗加兹尼王朝(962—1186)的伟大君主,在位时间997—1030年,加兹尼王朝在他统治期间达到鼎盛。都成加兹尼位于今阿富汗苏莱曼山区。

[2]菲尔多西(940—1020)在40余年的心血创作完伟大史记《列王记》之后,携书前去拜见玛赫姆德,想将书献给这位伟大君王。但玛赫姆德听信手下人的谗言,未能善待菲尔多西,只给了少许银两。菲尔多西失望而去,转投另一位地方性小王朝沙赫里亚尔国王,得到赏识。后来,玛赫姆德出征印度回转加兹尼的路上,经过一要塞,玛赫姆德国王派使臣前去与要塞首领接洽。使臣在应对要塞首领时,用了菲尔多西《列王记》中的一联诗。玛赫姆德一听该诗十分雄壮有力,不同凡响,便问出自何人之手。使臣回答:出自那什么奖赏也没得到的菲尔多西。玛赫姆德悔悟,回到加兹尼后,派使臣携带重金去见菲尔多西。使臣来到菲尔多西家乡,看到的却是菲尔多西的葬礼。

[3]在菲尔多西的《列王记》中,一天,鲁斯坦姆骑着自己的战马拉赫什外出打猎,吃饱喝足,酣然入睡。几个图兰人恰好遇见正在吃草的拉赫什,几番周折,终于捕获住了拉赫什,拉回去与母马配种。鲁斯坦姆醒来,不见自己心爱的坐骑,痛苦万分,四处寻找。

[4]在菲尔多西的《列王记》中,“鲁斯坦姆勇闯七关”中的第五关:一妖怪化作美女,妄图迷惑鲁斯坦姆,被鲁斯坦姆识破,鲁斯坦姆手起刀落,一刀将之斩成两半。

[5]在菲尔多西的《列王记》中,鲁斯坦姆为寻找坐骑来到萨曼冈国,受国王盛情款待,公主塔赫敏娜慕名夜访鲁斯坦姆,二人相爱成亲。(参阅第36页注[10])。

[6]在菲尔多西的《列王记》中,伊朗国王费里东年老时分封天下,把西方的罗马分封给长子萨勒姆,把东方的图兰(今中亚地区)分封给次子图尔,而把世界的中心、最富庶的伊朗分封给幼子伊拉吉。萨勒姆和图尔认为父王封分不公,忌恨伊拉吉,兄弟二人合谋前去杀害伊拉吉。兄弟三人搏斗时,图尔从靴子中抽出浸过毒药的短刀杀死了伊拉吉。从此,伊朗与图兰国之间结下仇怨,两国之间战事不断。

[7]指菲尔多西的《列王记》中,伊朗军队与图兰军队在中亚大草原上的厮杀。

[8]在内扎米的《亚历山大记》“智慧篇”中,亚历山大从中国返回之后,又旅游到一个山青水秀、美似天堂的地方,那里人人似兄弟姐妹般和睦相处,没有压迫,平等快乐。亚历山大感到自己也应当建立这样一个国家的责任。在返回伊朗途中,亚历山大在巴比伦逗留数日,不幸中暑身亡。

[9]巴赫拉姆·古尔:伊朗萨珊王朝(224—651)著名国王,在位时间是420—438年。巴赫拉姆·古尔是伊朗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君主,风流倜傥,喜欢做诗吟曲,尤好打马球和狩猎。死因不明。传说,一次狩猎时,巴赫拉姆·古尔追一野驴,进入一山洞,再未出来。

[10]在内扎米的《七美图》中,巴赫拉姆·古尔整日打猎,寻欢作乐,在前来进犯的中国军队百前节节败退。中国皇帝被胜利冲昏头脑,麻痹大意,反被巴赫拉姆·古尔偷袭得手。大获全胜之后,巴赫拉姆·古尔一时兴起,建造了七座宫殿,将伊朗、中国、花拉子模、印度、罗马、马格里布(北非地区)、苏格里布(巴尔干半岛一带)七个国家的七位公主藏娇其中。七座宫殿七种颜色,巴赫拉姆·古尔每晚临幸一座宫殿,听公主讲故事。巴赫拉姆·古尔每周二临幸红色宫殿,听身穿红衣的苏格里布公主讲红色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的故事。因此,内扎米的《七美图》又被称为《七座宫殿》。

[11]在色彩上,细密画遵循“崇高说”,认为崇高高于人的肉眼所见的真实,肉眼所见的真实并非真正的真实肉眼看不到的颜色,并不能说就不存在。细密画画的是真主眼中的世界,在真主的眼中,什么颜色都可能存在。这个信条使细密画艺术家打破了自然界颜色的局限,集所有的色彩美为一体,以鲜艳亮丽的色彩和大量使用金箔来造成一种异乎寻常的刺激,让人在目眩神迷中,产生崇高神圣之感。因此,我们在细密画中可以看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各色马儿、山丘或天空,整个画面美仑美奂。对于细密画家来说,颜色是被感知的,而不是被看见,很多细密画大师在失明之后对色彩的领悟和运用往往胜于失明之前。对于未达至如此境界的普通人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就细密画来说,针对蓝色的马、绿色的天空,人的肉眼会说,自然界中没有这种情况。细密画家们的反驳是:人为了否定真主的存在,就说看不见真主。

[12]细密画一般没有颜色的渐变,因为渐变的颜色显得轻佻,不庄重。只有不变的颜色才能彰显出崇高神圣。另一方面,颜色的渐变是因光影强弱变化所致,拒绝表现阴影和黑暗,以绝对光明为宗旨的细密画没有颜色渐变的立足空间。

[13]指《古兰经》第35章“创造者”第19节经文:盲人和非盲人不相等。

巴赫拉姆•古尔在七美宫中

内扎米《七美图》插图

作者:不详

作者:1410年

流派:前期设拉子画派

原图尺寸:24.2x15厘米

收藏在里斯本古尔班基扬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