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2/2页)

我被她问了个措手不及,半晌才像个被老师教训的学生一样,小声道:“不、不是。”

“那跟我说说,你是如何看待幽灵的呢?”

埃里克顿了顿,状似不经意地开口说:“她对音乐一知半解,连乐器都认不全,何必为难她。”

我忍不住嘀咕了一句:“我现在认全了。”

“是么。”他斜睨我一眼,“那我问你,两条低音弦,一条旋律弦,是什么乐器?”

我:“……”为什么要这样为难我。

克拉拉一摆手:“不必理他,这样的乐器多了去了。他跟我丈夫一样,见不得妻子比自己出风头罢了。你回答我的问题。”

我想了想,正要小心翼翼地说话,克拉拉却转过身子,面对钢琴:“不着急,慢慢想,我给你一首曲子的时间。”

琴声响起,是李斯特改编的《帕格尼尼练习曲》其中一首。刹那间,琴槌敲击的嗡嗡声不绝于耳。克拉拉不再关注四周,清瘦的肩背弓一般蓄满力量,传输到手臂、腕部,再由手指重重地敲击下去。她已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不一会儿,钢琴边上就围满了听众,却丝毫没有喧闹声,都在安静地听她弹奏。

明明是同一个人,为什么外界却抵触幽灵,追捧赫斯特?这个问题我可能永远也想不明白。就像李斯特,明明琴技已超越当代所有人,钢琴也被他开发到极致,却依旧有人戏谑他是马戏团的杂耍师。

但他真的是吗?

克拉拉没有让我陈述复杂的音乐理论,只是问我如何看待幽灵。我能怎么看?

从前世到今生,我一直追寻仰望、求而不得的人,从来不是饱受美誉的“赫斯特”,也不是任何一位闻名遐迩的音乐家,至始至终都是那个隐居在地下、被人畏惧的幽灵。

临近尾声,克拉拉轻压双腕,用一连串震撼人心的颤音作为收尾。乐声戛然而止,周围的人满脸意犹未尽,恳求克拉拉再来一首。她不置可否,转头望向我,温和地问道:“想好了吗?”

我点点头,斟酌着说道:“凡有魔鬼,必为审判。《浮士德》之后的文学作品,魔鬼出现的剧情,大多都是满足人的私欲,引诱人下地狱,以达到审判人性的目的。《双面人》却不同,里面的魔鬼由埃……赫斯特本人扮演,目的却是为了审判虚伪执着于表象的观众。”

一口气说这么大段话,喉咙干痒极了,我强忍着咳嗽说了下去:“赫斯特其实在《双面人》中用了很多自己常用的曲式,当时我旁边一个不怎么懂音乐的贵族都听出来了,但还是没有乐评人发现幽灵就是他本人,是真的分辨不出来,还是不敢承认一个身份不明、毫无背景的人,却能取得比他们还高的音乐成就?”

“至于我如何看待幽灵……”说到这里,我逐渐坚定,“他就是赫斯特,赫斯特也是他。不管旁人如何贬低他、误解他,不管他以什么样的身份面对我,他都是我的丈夫,我会像最初那样爱着他。”

肩膀一痛,是埃里克弄疼了我。转头望去,他一向漠然毫无表情的脸上,缓缓浮现出茫然与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