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赴宴者

时间就那样一天天过去,辛霓从高中升入大学,从大一念到大二,她也随之按部就班地从十八岁长到二十一岁。如果不是这些外在的变化,她无法知道时间其实是在流逝的。

三年来,她把青春都用在好好念书上,埋头纸堆,爬虫似的在固定的轨迹上爬来爬去,连抬起头看看人生的欲望都没有。越活越疏离,越活越没有味道,一个女人最美好的花样年华,她过出迟暮之感。

所幸念书这件事很公平,付出总有回报。毕业后,她以所有科目全A的成绩得到伦敦政经学院(LSE)的录取,修习经济。她很喜欢LSE的氛围,并非因为能被诺奖得主教,也并非因为去和外校联谊时能产生一种制霸伦敦的优越感——这是作为师姐的青蕙,最喜欢LSE的地方。辛霓的满足点很奇怪,在LSE,她发现30%的人必须要靠咖啡和减压药活着,80%的人的生活轨迹比她还简单乏味:不是在做probem set就是听lecture record,忙完这一阵接着忙下一阵。

这让她觉得世间并非只有她是病态、盲目、乏味的,她只需要在学术上做出成就,她再怎么病态地活着都能得到主流价值观的认可。

虽然与青蕙同在一所学院,同修一个专业,但辛霓能见她的机会比能见高衍的机会还少。高衍在剑桥修习哲学,每周末,他都会驱车从九十公里外的剑桥镇赶来和青蕙见面。他们的约会十有八九都在各大专题讲座中度过,讲座结束的时候,也就是高衍从青蕙肩头醒来的时候。偶尔碰到青蕙和同学讨论金融模型无法抽身之时,高衍就会打电话约辛霓去喝一杯。

辛霓的朋友很少,能敞开心扉去聊的只有高衍。他们无所不聊,维特根斯坦、《至上的美德》、加拿大庞龙的歌、川端康成以及LSE学校餐厅里为什么会卖那种一圈一圈的像屎一样的咖喱料理。某天,他们意识到彼此更像是情侣时,便避嫌地中断了交往,但几个月后,他们又情不自禁地一起满世界跑。

大二上半年,高衍开始张罗给辛霓找男朋友,他问辛霓想找个什么样的男孩,正在吃雪糕的辛霓愣了一会儿说:“不能太英俊,五官不可以太深,不能太高,当然也不能太矮,最好皮肤白一些,健谈开朗,温文尔雅,家世清白……”

高衍真的从剑桥捞出这样一个华人男孩。男孩对辛霓一见钟情,向她展开了诗意浪漫的追求。辛霓同他交往了半年,他们一起逛LSE对面的小店,一起去大英博物馆,一起听音乐会,一起找到了家能做椰子竹丝鸡汤的餐厅。

他们分手的原因是有天逛考文特花园时,那个男孩问辛霓他是否可以牵她的手。辛霓犹豫很久,将手递给了他。那个男孩欣喜若狂地牵着她走了十分钟,他的手因为过于紧张出了很多汗,又湿又热,让辛霓非常不舒服。她找了挑首饰的理由,抽回手。那天结束后,她打电话给那个男孩:“高树森,对不起,我想我们并不适合对方。”

“我叫郭树森……郭,不是高……”

“对不起,真的对不起。”

Anyway,他们分了手。辛霓打电话给高衍时,择偶标准上加了一条“手要干燥一点”。

大二那年暑假,辛霓回了镜海,一起踏上归程的,还有青蕙。

回镜海的起因是李管家的一通电话,他告诉辛霓:三爷最近的体检报告不是很理想,加之年近花甲,身边无儿女承欢,近日常有白头之悲,晚景凄凉之感。

李管家的话让辛霓神伤,她很快做出回镜海的决定。她毕竟长大了,逐渐懂得了原宥。

飞机上的十五小时,辛霓一直睡得不实,忽梦忽醒间,漫长的航程就结束了。去接她们的是赵彦章。车驶出机场高速后,辛霓心里恍恍惚惚的,透过车窗,她看见一个熟悉又陌生的镜海,她一向对这座城市没有归属感,可切实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她又有一种归来感。

大屋门口,辛霓再见到辛庆雄,一下子看出了他的老态。她不肯相信,定睛一看,父亲是真的老了。她心酸极了,疾步上前拥住了他。

“阿霓,你长高了。”辛庆雄的精神很饱满,“爸爸很为你斐然的学业骄傲。”

青蕙最后才从车中下来,她慢慢地拾阶而上,站在离他们父女一米开外的地方,弯下腰行礼:“三爷好。”

辛庆雄没有看她,也并不回应,携着辛霓往大屋里走去。

那个暑假,辛庆雄推掉一切外务,成日带着辛霓交际、访友、巡视,一点点将辛氏的商业版图展开给她看。辛霓很清楚父亲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她没想到的是,那以后的数十年里,他竟能以独到的眼光把握不同年代的机遇,把名仑集团多元化发展为一个集电子元件、房地产、酒店业、博彩业于一体的跨国企业。

她望洋兴叹,由衷地折服:“爸爸,你是个天才。”

辛庆雄畅快一笑,俯瞰着多明山下的镜海城:“谈不上天才,爸爸只是有能力把复杂的东西看得简单清晰。”

想到偌大一个版图却要一个花甲老人一力镇守,辛霓又替父亲心累:“我为你觉得辛苦。”

“辛苦是免不了的。自古都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难不成打下了江山,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商场如战场,市场和企业环境一直在变,社会环境也一直在变,当领袖的要时刻考虑自己如何自处,如何管理不同时代的企业。以前我一直担心后继无人,但是现在,我从你身上看到了希望。”

辛霓听出他的言外之意,愣在原地。她无法向他解释,她之所以学金融,并非有志向做他的接班人,只是为了在思想上离某个人更近。只是这样的话,她怎么忍心说出口?她低下头,黯然望向远方。

“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在镜海,我们辛家大概算得上下棋的人,但是在别的大棋里,恐怕连做颗棋子都不够格。”

“你说的大棋,是指内地?”

辛庆雄微微颔首:“现在进入内地的资本太多元化了,我们的超国民待遇不断减少,如今,连四大家族和香港大财团都有人败走内地,更何况我们这类没有亲密私谊的人?彦章倒是能干,但毕竟读的书少,江湖气太重,和内地格格不入,很难和那边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东阳呢,到底又是外人。”

辛庆雄口中的柳东阳是集团的总经理,也算雄才伟略,只是少了那笔陪辛庆雄出生入死的履历,始终不能被辛庆雄完全倚重信任。

“阿霓,爸爸再等你两年,等你从英国回来,你来做集团的主席……”

“爸爸……”辛霓欲言又止地望着意气风发的辛庆雄,她感觉另一副无形的枷锁压上了她肩头。爱这样一个人,被这样一个人爱,真的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