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5章(第2/3页)

王香芹见四郎抽不开身来,索性唤了她娘家亲哥帮她买了一批石料来,木头也好弄,农闲时分闲汉还是有的,她花钱买,省时省力,人家还能给她拉到了猪舍前头的空地上。只等四郎忙完了朱母交代的事情后,随时可以开工盖猪舍。

这事儿吧,温氏其实是知道的,就是没往心里去。她本来是想追问王香芹是不是随便寻个借口敷衍她,结果这么一问,倒是彻底想起来了,顿时她又开始胸闷气短心里头不舒坦了。

都是一家子妯娌,人人都法子赚钱,就她天天在鸡群里走来窜去,好不容易攒筐鸡蛋还卖不上价,你说气人不气人?

更气人的是,三郎媳妇也赚钱了。

三郎媳妇娘家姓田,村里人都知道田家有个瞎婆娘,却不知道那个瞎婆娘曾经是县里大户人家的绣娘。就连老朱家,早先也只知道三媳妇女红好,做的衣裳瞧着就比别人妥帖,连针脚都比寻常妇人更密实。早以前,她还仅仅是做些荷包、帕子之类的小件,自打得了王香芹给的图纸,她很是下苦功夫琢磨了许久,第一回 出的样子还不算特别精巧,可紧接着第二、第三回做出来的围涎,却是叫人眼前一亮,且越看越有种说不出来的喜庆

熬了两三月,三嫂田氏收拾出了足足两包袱的绣品,终于盼到了去县城的日子,她琢磨再三还是决定跟着一道儿去,毕竟要是绣庄有啥意见,托人带口信总归不如自己去听的好。

结果,这一趟回来,田氏乐得几乎合不拢嘴,回头就塞了王香芹两个小瓷瓶,说是县城里最流行的面脂,既可以擦脸也可以擦手,冬日里用最是合适不过了。

田氏给东西的时候也没刻意背着人,就叫温氏和宁氏瞧了个正着,两个当嫂子的都很不高兴,唬得田氏赶紧回屋做绣活去。末了,隔了才一天,宁氏就买了个银簪子送给了王香芹,前头是光秃秃的啥都没有,末端却是刻了两朵花,兴许搁在城里不算啥,可在村子里头却是实打实的独一份。反正宁氏自己都没有,她就买了这么一支,转手就赠了王香芹。

朱母冷漠的看着儿媳妇们作幺,觉得老二这媳妇怕是要不得了,进门七年啊,连块肉都没孝敬过婆婆,这就大手笔的送了银簪子给弟媳妇?

温氏也气了个半死,深以为自己这个长嫂还是趁早换人当算了。弟媳妇一个两个的,都不是好东西,至于已经定下来,但还没过明路的五郎媳妇,她也不抱什么希望了。宁氏的表妹啊,那还能不跟宁氏一个德行?

不过,就算把所有人心中的悲愤都掐一块儿,也没四郎更悲愤。

他的媳妇啊,被别人送面脂,送银簪子,偏生这别人还是他的嫂子们……

“二哥、三哥,来,我跟你们聊聊。”四郎唤出了二郎和三郎,决定来一场兄弟之间的谈心。殊不知,二郎和三郎也的确有话对他说,还顺便唤上了朱大郎。

二郎告诉兄弟们,他媳妇宁氏决定年前就扩充买卖,说是要向王香芹看齐,不能老是盯着自己跟前的一亩三分地,要想赚钱就必须将眼光放得更长远。确切的说,宁氏打算将小食摊儿分开来,她主管一个,再分给其他人管几个,统一食材统一配方,当然开分摊儿的必须给她钱。

既然是准备开分摊儿了,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肯定得是先紧着家里人的。

三郎却道,他媳妇不善厨艺。四郎也说,他媳妇只会煮猪食。唯独朱大郎陷入了沉默中,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觉得他媳妇是想支小食摊儿的,麻烦的事情有两个,第一温氏的手艺不成,第二温氏肯定不愿意拿钱给宁氏。

见朱大郎不开口,二郎也差不多猜出了这里头的意思来,他也很无奈,本来自家兄弟,有好处肯定得先留给兄弟,偏温氏和宁氏不合。二郎的本意是,想给大郎提个醒儿,看能不能劝一下,或者两边都各退一步,反正全让宁氏退让是不可能的,那到底是她的买卖,还能按头逼着她让步不成?

这天晚间,四郎也同王香芹说了这事儿。

“我听二哥的意思,二嫂可能打算请人来帮忙支摊儿。这以前她和娘管着小食摊儿,甭管赚多少都没话说。可一旦分给了别人,却不叫大嫂……”宁可请外人都不请家里人,这话好说不好听,哪怕你真的有道理,到时候也难免不起风波。

尤其,宁氏的小食摊儿已经做了一年了,鲷鱼烧的买卖是不如早先那么红火了,可胜在稳定。尤其秋收以后,各大集市都起来了,等年后还有好些个庙会,小食摊儿必能大赚一笔。宁氏选在这档口找人支分摊儿,想必也是舍不得丢掉这块大肥肉。

这本来也没什么,王香芹的分红是跟着宁氏走的,她赚得越多,分给王香芹的也越多。

况且,分店连锁店之类的模式,王香芹上辈子见得多了,只要合伙人不出问题,赚的钱只会更多。再一个,到时候也不需要像眼下这样,东奔西走了,完全可以一方守一个地儿,哪怕单个摊位的生意不如以前了,掐一块儿还是大赚的。

王香芹完全理解宁氏的做法,也做好了坐等拿分红的准备。

而四郎犯愁的地方,她觉得没辙儿。

“眼下是二嫂在赚钱,别人想要分一杯羹,肯定得给她低头。没的要她上赶着求人收下钱的,别人不清楚,反正二嫂不可能的,她找谁合伙那人都能赚钱,凭什么不找个合自己心意的,非要拽上跟她不对付的大嫂?”

难就难在之前是宁氏搂着钱不放,她如今要松开手了,就像王香芹说的那样,她选了谁当合伙人,那人就必赚钱。这么一来,放着家里人不选,非要选个外人?到时候温氏不恼才叫怪了,而且一旦弄个不好,大郎和二郎也会产生嫌隙的。

“担心也没用,咱们还是定个时间赶紧把猪舍盖起来吧。”

“也是,我明个儿就去找人。”

王香芹不爱在心里揣事儿,就拿二嫂和三嫂的事情来说,点子她出了,红利她收了,虽说三嫂那个不算是红利,可人家愿意感激她,她收个礼物也没啥。但别的事儿就不用她操心了,有时候帮忙太多反而会造成对方的理所当然,更有甚者还会落得埋怨,所以点到为止即可,路是她指的,能走到哪一步,就看各人的努力了。

比起操心别家的事情,王香芹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她的猪舍上。

没两天,在四郎的带领下,新的猪舍就盖了起来。去年年前盖的猪舍就一排,是位于东面的,今年索性加盖了两排,相当于盖了个小三合院。东西北面都是整齐的一排猪舍,只留了南面空着,也没特地做院墙和院门,毕竟猪又不是鸡,还能溜达出门的。再一个,这边到底是猪舍,哪怕王香芹今年是不打算杀猪卖猪,可以后呢?留块敞亮的地,到时候运猪也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