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退皇位除夕蜜语(第3/4页)

说完,她又当着大家的面把太子妃夸了又夸,众人也连忙附和。

过完一个寿辰,皇帝的精神似乎好了很多。正在大家以为皇帝要归朝听政的时候,他忽然跟发了癔症似的,要退位做太上皇!

这可把大家吓着了,好好的,退位做什么!

太子第一个不同意,“父皇,儿臣能力不足,还担不起这万里江山的重任。”

皇帝回道,“你有不懂的,来问朕就是了。”

太子毫不客气,“既然这样,父皇何必退位。退位不退权,弄两个皇帝,徒增麻烦。”

皇帝气的胡子翘,“混账,你做了皇帝,哪能和太子一样?有了正经名分,就算朕将来哪一天老糊涂了,谁也不能把你撵下台。太子算什么,说没了就没了。”

太子犹豫了片刻,“父皇,您可是哪里不舒服?不要强撑着。”

皇帝的语气轻了下来,“趁着朕还在,慢慢把事情都移交到你手里。不然等到朕死了,你一边要登基,一边还要收拢权力,那个时候朝政最危险,容易被人钻空子。因为朕的原因,先是南安王之乱,又是山石之乱,朕不能让江山一而再再而三遭受劫难。况且朕的腿早就坏了,一个皇帝,整天让人搬来搬去的,也不体面。你先把位置接了,朕在后面给你顶着,总没人敢闹事。你再慢慢培养自己的班底,过个几年,就算朕想和你争,也争不赢你了。”

太子不知道该说什么,“父皇深明大义。”

皇帝又哼哼了起来,“你放心,朕做了太上皇,不会抬举你兄弟和你打擂台。”

太子笑了,“父皇要是喜欢,想怎么做都行。”

百官们也劝,苦留皇帝,是真心,也是礼节。众人已经习惯了皇帝半隐居,太子监国的状态,忽然要改变,多少还是有些本能的抗拒,谁也不知道太子登基后会不会发生变化。

在文武百官的再三恳求下,皇帝依然坚持决定退位,理由是他腿疼。

这个理由够充分,退位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眼见着要过年,皇帝快刀斩乱麻,决定之后,三天的功夫就发出了退位诏书。

诏书之中,皇帝自己总结了自己做皇帝这些年的得失。他写的很中肯,对待朝政,他兢兢业业,对待百姓,他如同亲子。然,能力有限,仍旧有天灾、兵祸、胡人之乱,连他自己也被上天惩戒,中了山石。今得天幸,有了个合格的继承人。储君德才兼备,年轻有为,可堪为帝。

皇帝把过错都揽到了自己身上,让文武百官们再次痛哭,这样有心胸的帝王,可惜要退位了。

皇帝毫不留恋,退位第二天,就督促太子登基。太子辞了又辞,最后在文武百官三请之下,终于同意了登基。

太子登基的仪式很简单,昭告天下和祖宗,然后就完事了,真是又省钱又省事儿。

按照往常的惯例,新皇登基,总要有些施恩的举措。有人建议免税,有人建议豁免死刑犯,新上任的皇帝都驳回了,他要开恩科。

这个主意得到了老皇帝的赞同,免税什么的,不是大灾之年,不能轻易开口。死刑犯就算了,一旦皇帝点头,中间又会出现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那些大官贵族又要拿钱去给家里犯了死罪的亲戚买名额了。

开恩科好,给新皇培养班底。老皇帝的那帮臣子们许多多老了,要不了几年都得告老。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主动告老,还能得个体面,要是等到后面人来挤,就难看了。

明年的春闱肯定来不及了,先开个秋闱恩科吧。

皇帝刚登基十几天,又到了新春佳节。

大年三十晚上,郑颂贤把庞世渊一家子叫到了家里一起吃年夜饭。两家人这几年一直都这样过,年三十在郑家,正月十五在庞家,凑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枫哥儿已经定亲了,说的是本地的一位书香门第大户家的嫡女,听说很是不错。

刘悦薇忍不住感叹,“我总感觉林姐姐才出嫁,一眨眼姐姐就要做婆婆了。”

林檀姝忍不住笑了,“郡主莫急,过两年你也能抱孙子了。”

福姐儿和慧姐儿坐在一起唧唧呱呱说话,连哥儿总想去摸大白,他一伸手,大白就挠他。

等饭菜都齐了之后,两家人团团坐在一起,举杯相庆。

庞世渊喝了几杯酒之后就忍不住对郑颂贤道,“师弟啊,陛下登基了,你是不是快回京了?”

郑颂贤的脸也喝得有些发红,“师兄,陛下让我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唯一遗憾的是,没参加陛下的登基大典。”

庞世渊给他倒酒,“师弟在这西北待了十年,西北百姓,谁人不知郑大人。师弟一走,西北百姓少了父母啊。”

郑颂贤笑,“大过年的,师兄给我倒酒就罢了,怎么还灌起**汤来了。”

枫哥儿接过酒壶,给郑颂贤满上,“叔父,我爹说的是实话。侄儿和沛哥儿外出,百姓谁不感激叔父呢。秦西省能有今天,都是拖赖叔父的功劳。”

郑颂贤笑看他一眼,“到外头可别这么说,我也不想走呢,西北才建立好,我还想让它再往上走一走。但若是陛下有令,哪里当差都是为朝廷效力。”

庞世渊开玩笑,“我主要是担心师弟走了,新来的巡抚要是不肯罩着我,以后我的日子岂不难过。”

大伙儿都被他逗笑了。

刘悦薇看着慧姐儿,这丫头还没说亲呢。她又忍不住手痒了,真哥儿到现在还没说上一门好亲事。

因着闫家门第低,真哥儿非说考上了举人再说亲事,蹉跎到了现在,刘悦妍操心的不行。

慧姐儿虽然年纪小,但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孩子。真哥儿刚中了秀才,考举人不还得好几年。等他考上举人,哎哟,黄花菜都凉了。差个六七岁才好呢,可以等她慢慢长大。

不过这事儿不能轻易开口,庞家就这一个女儿,金贵的很。说媒说媒,得双方有意才行,不能勉强。

两家人凑在一起吃了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然后一起出门逛去了。

大年夜的镐京城,满城灯火,吃过了年夜饭的百姓都跑出来了。

街边的食铺子、小摊子,都还开着呢。今日大年三十,各家都给客人们备了许多小礼物。

福姐儿最小,蹦蹦跳跳走在最前面,慧姐儿拉着她的手,一会儿问她渴不渴,一会儿问她要不要更衣,非常的贴心。

刘悦薇越看慧姐儿越喜欢,多好的姑娘啊,可惜她儿子沛哥儿眼睛劈叉了,只看中了街角泼辣的豆花姑娘,而且豆花姑娘比沛哥儿大了两三岁,眼见着就要嫁人了,看见沛哥儿就跟看家里光屁股弟弟一样。

哎呦,真是糟心。

刘悦薇决定不想了,她以后再也不要吃豆花了。好姑娘都是别人家的媳妇,让这个臭小子打光棍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