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第2/3页)

林满堂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怔愣好半晌,“你能生”

李秀琴刚开始诊出来的时候,也觉得自己在诊错了,可她反复诊过,都没错,“之前这副身体不怎么好,这两年被我调养好了。”

林满堂喜欢孩子,前世他们只有晓晓一个女儿,这会得知又能有一个孩子,可他却没有高兴,反而一直忧心忡忡,“虽然你这回比以前年轻了十来岁,但这儿医疗条件不好,生孩子就是闯鬼门关,你要是出了事,可怎么整?”

因为担心怀孕,他媳妇一直避孕,但是古代避孕药太伤身体,他们算的是安全期,可还是怀上了。林满堂急得团团转。

李秀琴同样叹了口气,“我也不知道呢。”

林满堂停下脚步,见她欲言又止,“怎么了?”

李秀琴神色忧愁,“你说我如果把这孩子生下来,将来咱们回去现代,它一个人在这儿得多孤单啊。”

林满堂怔愣住了,他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他们还能回去吗?

两人沉默着,直到门外传来敲门声打破这份沉静。

林满堂给她开门,林晓拿着一本书进来,发现父母正愁眉不展,“你们怎么了?”

“你娘怀上了。”林满堂揉了揉脸。

林晓眼睛发亮,“真的?”

林满堂见她还高兴,有些无语,“这有什么好高兴的?这边条件这么差,你娘要是有个万一,可怎么办?”

林晓吓得脸色一白。

李秀琴见他吓唬女儿,忙嗔了他一眼,招呼女儿坐下,“你别听他的。我现在年轻,比生你时可稳当多了,哪就那么容易出事。我们就是担心万一有一天我们回去了,这孩子一个人待在这儿怎么办?”

林晓想了想,“咱们又不知道怎么穿回去。想这些也没用啊。我觉得你们应该把孩子生下来。这毕竟是一条生命。就算咱们真的有一天穿回去,他还有大伯一家,咱们家还有财产。怎么都能养活。”

林满堂和李秀琴对视一眼。

李秀琴不确定看着闺女,“你就不会吃醋?”

她是独女,小时候听她娘要给自己生个小弟弟,她醋了好久,她闺女怎么不一样?

林晓撇嘴,“我都是成年人了,哪里会吃一个小婴儿的醋。娘,你也太小看我了。”

“你娘没小看你。她是心疼你。你也知道你娘四十岁才生下你。你小时候生个病,她不上班都要守着你,她对你太着紧了。”林满堂揉揉她脑袋,“咱们永远都是一家人。”

林晓心里热呼得不成,“知道了,爹。你放心吧,我真没吃醋。”

吃醋倒是真没有,松了一口气倒是真的。她每天那么忙,陪爹娘的时间很有限。要是家里多个孩子,爹娘也有人陪。她闲着的时候,也可以带小宝宝玩,她早就羡慕大丫有妹妹可以使唤。等小婴儿长大,她就使唤他给自己跑腿买好吃的。对了,要是她犯了错,她就哄小宝宝,让他替自己背锅。想想就美。

林满堂见女儿没放在心上,接过女儿正在写的书,随手翻了几页,“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林晓手撑下巴,“可多了。”她揉了揉脸,“这个白叠子种植,我之前看您种过,可今年的种植方法不太一样。这是为何?”

林满堂知道女儿不懂农事,就讲得更仔细些,“白叠子之前在南方广泛种植,因为不适应北方气候,容易冻死。所以就要改良种子,种植方法要多样化。”

去年他们家的棉花有一部分不适应这边的天气,冻死不少。她爹就换了种植方法。

林晓犯了愁,改良种子,这让她怎么写?这个词也没出处啊。

林满堂看出她的为难,“其实你不用写这个,爹是为了改良种子,等改良过后,以后农民用的是改良后的种子。固定种植方法就行。”

林晓怔了下,“也就是说我要在书里标注,用我书里的种植办法,白叠子的种子最好是咱们小庄村出产的。”

林满堂点头,“对,就是这个意思。”说完,自己憋不住笑了,他怎么感觉这句话跟软广告似的。

林晓也笑,“兴许这书写出来还能为咱家多赚些种子钱呢。”

林满堂爽朗大笑,“那可好了,咱们家的种子也能卖出好价钱了。”

与女儿闲聊一会儿,嘱咐女儿早点睡觉,就送她回了屋。

时间一转眼到了腊月,天气明显凉下来。

徐方带人过来运猪,虽说没有签契约,但此次他运走的猪数量却不少。

今年小庄村一共养了一千四百头猪,再加上佃户那边五百多头,加起来就是一千九百多头,去掉光禄寺的一千头,剩下的都可以卖给徐方。

徐方走后没两日,陆主簿带人过来运猪。

他顺便还带了两则消息过来,“朝廷成立了玻璃司,专门生产玻璃用品,比如玻璃杯、玻璃镜和玻璃瓶。京城那边大户人家都以拥有玻璃镜为荣。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朝廷在明州成立了市舶司,允许私船出海。”

他给林满堂一张牌子,“这是皇上为了奖励县主做出玻璃,特地叮嘱我们送一张玻璃引过来,凭这个牌子,你们可以自己开家玻璃器皿店,每年少说也能有上千两的收入。”

为了这张玻璃引,京城那些大户人家都抢疯了。皇上对县主是相当仁义,上次就赏了五百两金子,这次又送了玻璃引。而且这玻璃引不是只给一年,是每年都有。

林满堂怔愣了下,接过牌子,起身朝京城方向鞠了一躬,“皇恩浩荡,陆主簿回京,请代林某向皇上表达谢意。”

林晓撑着下巴,细细思忖陆主簿的话。她一直以为她爹是做生意的好手,没想到皇上比她爹还胜一筹,瞧瞧人家这速度,短短几个月功夫,居然就将玻璃卖到了国外。

其实仔细一想,玻璃在古代一直都是高端产品,普通百姓自然买不起,月国大户人家就这么多,当然要卖向外国。

林晓眼睛发亮,“私船可以出海?”

陆主簿见县主感兴趣,说得更详细,“是啊。朝廷以前都是自己造船自己派官员出去卖货,但是那几艘船修修补补这么多年,早就快要报废了。国库又没钱造新的船,所以皇上允许私人出海,运来的东西有一半要交由市舶司。”

林满堂抽了抽嘴角,不用出任何本钱,就能得一半好处费,皇上算得可真精啊。

林晓手撑下巴。啥船报废要修补,在她看来这就是假话。真实原因是因为官船出海不赚钱,相反还很赔钱。

前世那个历史书上写郑和七下西洋,每回都会带回不少朝贡小国的官员,为了弘扬国威,每次皇帝都要赏赐他们不少东西,听说郑和带回来的宝物都不够赏赐,以致造成国库连年亏损。所以明英宗才禁止郑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