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进可攻,退可守(第2/2页)

更没想到,

燕王喜竟然如此果决,偌大的赵地,说放弃就放弃了。

这也从侧面反映,

秦墨闭关的三年,鸿胪寺卿张仪的工作并没有真正做到位,不知道是因着太久没出山,对各国情况不熟悉,还是怎么着……

总而言之,在燕国战场受了挫是肯定的了。

好在越国谋划此战,历时三年之久,对各种意外情况都有过预判,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前期的一点挫折,并不足以真正决定战争走向。

贾诩拱手,“臣下建议立即启用乙计划。”

“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吗?”秦墨还是有些诧异。

所谓乙计划,就是在攻打蓟城失败之后,由之前的积极进攻转为被动防守,放弃攻打蓟城,将战略重心北移至辽东一带。

由闪电战,转为持久战、消耗战。

贾诩解释道:“以目前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到还没到相差悬殊的地步,勉强还能一战。只是,想要攻下蓟城,已经是千难万难。

“臣下以为,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跟燕国拼个两败俱伤,不如先退一步,保存实力,以免渔翁得利。”

“你说的渔翁,可是指齐国?”秦墨目光闪动。

因着齐楚燕魏四国联动,越国灭燕之战,已经不再是越、燕两国之事,直接参与其中的就有齐国。

还不包括后方蠢蠢欲动的楚魏两国。

若非如此,

春秋战国也不至于持续五百余年的纷争。

“不止是齐国,一旦南越军损失惨重,楚国,甚至是魏国,都会出现新的想法,不再有畏惧之心。”贾诩提醒道。

秦墨仍有疑虑,“敌我双方还未正面大规模交锋,就这么撤退,不仅有损我方士气,是否还会变相助长敌军气焰?”

这论断,

却是跟方才贾诩评论南阳郡一事,如出一辙。

贾诩笑道:“齐燕两国本就各怀心思,倘若我们在正面与之交锋,在我军压力之下,两国或许还能精诚合作。

“一旦这种压力消失,王上以为,齐国增援的二十万大军,还会全力以赴吗?”

两个战场看上去情况相同,内里却大为迥异。

出发点不同,

应对之策自然也就不同。

在南阳郡战场,为的是能震慑住楚魏两国,使其不敢派兵直接增援燕国,因而必须态度强硬。

而在燕国战场,齐国出兵增援已成既定事实,此时的目标就该是如何分化两国,而非激怒他们。

“另外就是,一旦蓟城陷落的压力消失,燕国还会乖乖让出赵地,让齐国平白捡一个大便宜吗?”贾诩目光幽深。

这才叫杀人诛心呢。

秦墨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心中再无疑虑,笑道:“就依丞相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