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第2/3页)

林玉婵摇摇头,解开衣扣,将里面的衣襟撕掉一层。然后托起面前的他的双手,一圈一圈,用布条缠住钢制的手铐。

十九世纪的英国手铐,结实笨重,就是个连在一起的八字形精钢圈,无法伸缩扭动,没有任何转圜余地。

用布缠上,起码活动的时候不至于受伤太甚。开锁什么的只能以后再说。

刚刚打好最后一个结,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冲进耳膜,有人进了胡同。

透过竹条之间的细缝,林玉婵看到,一个兵马司捕盗绰着棍子,正在左顾右盼。

“没有,没有……”捕盗吊儿郎当地自语抱怨,“大过节的不放假,追什么纵火犯,说是有赏银,还不是驴子面前吊根胡萝卜……”

他忽然住口。灰墙根下扣着个显眼的大竹筐,有点挡路。

捕盗脚欠,经过时,随意一踢。

没踢动。那筐晃了晃,十分违反自然规律地扣回了原处。

捕盗“咦”了一声,凑过来。

林玉婵缩在筐里,后背绷得笔直,一颗心提到喉咙口。

她忍不住微微回头。苏敏官目光沉稳,安抚似的,用半边脸贴了贴她的头发,然后极慢极慢地,抬起自己的双臂,把她放出自己的怀抱。

事情越闹越大,还真是让人不得安生。

兵马司捕盗料得筐底下可能藏人,小心地伸出棍子,撬在竹筐底下,随手一掀——

没想到那伸进筐底的棍子头突然被人按住,一掀没掀动,连那棍子都动不了了!

“他妈的!在这儿了!喂,松手!快来人!”

捕盗握紧棍子往回拔。筐里的人力气比他大得多,突然猛力一拉,那捕盗还紧紧抓着棍子,猝不及防往前一扑,整个人扑在那竹筐上。

细密的竹条缝里,诡异地扎出半截水果小刀,正好扎进他的心脏部位。

捕盗一声不吭,四肢慢慢耷拉下来,趴在筐上不动了。

苏敏官钻出竹筐,又拉出脸色煞白的林玉婵,三下五除二,将捕盗尸体盖回筐里,有意挡住她的视线。

他环顾四周,认真请教:“哪边是南?”

林玉婵努力不看那滩血,给他指了方向,顺便友情提醒:“你缺个辫子。”

苏敏官脸一黑,摸摸后脑勺。

……真该留起来。

带卡子的假辫子已经丢了,帽子也没有。他忽然觉得脑袋有点凉飕飕。

不远处的喇嘛庙里传来叮铃铃的铃声。三五个红衣喇嘛走出庙门,说说笑笑地溜达。

大清皇帝保护喇嘛教,北京城到处都是喇嘛庙。有些喇嘛尚是正经修行人,有些不过是攀炎附势、滥竽充数的败类,出行时颐指气使,呼喝百姓,喝酒吃肉逛八大胡同,跟恶霸无异。

眼下这群喇嘛就属于后者。一出门就开始嚷嚷让人让路。好巧不巧,偏拐到背阴胡同里。

苏敏官眉头一皱,拉着林玉婵就迎上去,飞快和喇嘛们擦肩而过,收获一片骂声。

在喇嘛们发现竹筐底下有血,大叫来人的同时,苏敏官闪身进了喇嘛庙。

------------

五分钟后,一个身披红衣的青年喇嘛拿腔拿调地从庙里走出来。虽然脑袋上的毛茬看起来很逼真,但身上的衣服披得里出外进,脸上的神态也有些过于世俗,比刚才那几个喇嘛还不专业。

林玉婵紧张之余,差点笑背过气。

“大师,跟我走。”

喇嘛和少女公然并肩而行,街上百姓居然见怪不怪,有些还装没看见,皱眉躲到远处。

刺激归刺激,这招还是太冒险。路上居然遇到别的喇嘛来搭讪,苏敏官装聋甩脱了。而后又见到几个兵马司副使,骑着马巡逻报讯,额外朝他多看了几眼。

好在不一刻钟便走到正阳门。斜斜的日头下箭楼巍峨矗立,西闸楼下券门正在缓缓关闭。

守城护军均已得到讯息,有反贼趁太后寿辰混入城内,须得捉拿不贷。又不能过分声张,于是悄悄关了南面各城门,只留崇文门一个出入口,加紧排查。

百姓们怨声载道,有的撒泼吵架,有的掉头就走。吵架的也吵不出所以然,只能咒骂着改道。

苏大喇嘛微微皱眉,和身边的少女对视一瞬。

只能跟着人流走。

崇文门前排起了一里有余的长队。除了日常出入城门的商贩跟守军混了脸熟,可以免于盘查之外,其余行人一律被截停查户口。

若是男人,还得被扯两下辫子——据可靠情报,那在逃的反贼是个缺辫子的,很可能是转投捻匪的长毛余孽。

林玉婵自己心里七上八下,还不忘安慰旁边的大喇嘛:“出城我也认得路。跟我走就行。”

“喇嘛?”

隔着十几个人和一群骆驼,一个货真价实的雍和宫喇嘛正在接受盘查。

喇嘛地位高,守军不敢怠慢,跟那喇嘛合十行礼,然后说:“让小的看看您的戒牒。”

雍和宫喇嘛翻出一张写着满文藏文的小卡片。

“您再念段儿经。”

雍和宫喇嘛很配合,呜哩嘛咪念了两句经。

北京喇嘛庙多,喇嘛怎么念经,土著百姓也多少心里有数。那雍和宫喇嘛一开口,守军忙躬身行礼:“师父您请过。”

苏敏官轻轻拉林玉婵袖子,使个眼色,扭身出队。

偏巧守军看见他:“哎,那位师父,过来,可以一块儿……”

谁知后头那喇嘛不知是听不懂汉话还是什么,置若罔闻,一转身,跑了!

守城把总眉头一皱,猛然叫道:“喂,回来!”

与此同时,队伍里一个衣服脏兮兮的少女突然大叫:“什么,城门要关了?我不要,我有急事要出城,军爷行行好,先让我出去——”

说着挤过人群,朝着城门冲刺。

长长的队伍原地沸腾,百姓本就等得不耐烦,闻言全炸了。

“不能关门!我还等着天黑前回宛平呐!”

“我娘病重,各位爷不好意思,不敢拿这事开玩笑,小的真着急……”

“我是镶蓝旗骁骑校,让我先过!”

……

乌泱泱的人群一下子涌到崇文门口。守城的绿营步军一下子拦不住。

“退后!谁说城门要关!都站住!都给我排队!”

只能大部分人留下守城,两个人去追那喇嘛。

城门口混乱持续了好一阵子。一个送货出京的驼队被困在堵死了的城门口。

驼队运送山货皮毛煤炭进京,出京的时候轻装离开,一个个大箱子横七竖八,小山一般堆在驼峰之上,外面罩一块防沙防雨的油毡布,用麻绳固定结实。每头骆驼都仿佛一辆野性十足的大篷车,走到哪儿人们都得给它们让路。

那骆驼本来都卧着休息,渐渐也焦躁,摇头晃脑,黑色的鼻孔喷着白雾,驼铃叮铃铃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