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紫禁城几乎全是木制建筑, 最怕失火,一个不小心,烧毁的可不只是一座宫殿, 说不定会牵连到一整片邻近的殿宇。

再有, 失火的清宁宫居住着周太皇太后, 老人家今年已经六十有九, 若是有个三长两短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朱祐樘与张羡龄连忙披衣起身,头发都来不急梳, 匆匆忙忙出了门。

农历十月,已是冬日, 殿门一开,寒风直往脸上扑。月光照红墙,东方的一角有荧荧的火光, 在漆黑的夜里更是明显。

宫人内侍们张罗着点燃起火把, 簇拥着帝后二人上暖轿。

登轿前,张羡龄瞧见寿儿也跑了出来, 忙喊住他:“大冷的天跑出来作甚?快回去。”

朱厚照也是一脸急色, 周太皇太后向来疼他, 每日散学后必要留他说说话, 祖孙情谊算得上浓厚,此番听闻清宁宫走水,他哪里坐得住。

“爹、娘,我想跟着去看看。”

张羡龄犹豫了一下,看向朱祐樘:“要不……”

“不行。”朱祐樘沉声道, “你乃长兄,就待在家照顾弟妹。”

张羡龄怕他的语气吓到寿儿,快步折回去替寿儿戴上暖耳:“没事的, 方才宫人说,周老娘娘没伤着,有什么消息我立刻着宫人来告诉你,放心。”

安抚了寿儿一番,又嘱咐梅香留在坤宁宫好生看着乳母保母慈母,张羡龄方才与朱祐樘赶往清宁宫。

离清宁宫渐渐近了,渐渐可以听见许多嘈杂的声音。内侍们提着水桶纷至沓来,木头燃烧着,隔一阵有些轻微的噼里啪啦声,水浇到火上,刺啦掀起一层烟。

张羡龄闻见烟味,立刻掀起轿帘,冲秋菊喊:“带人把棉纱口罩全部用水浸湿,给救火的宫人带上,可千万别小看这烟,是能致命的!”

秋菊二话不说领着宫人去准备。

一旁等候的老宫人忙引上起来,简略汇报了情况。

火烧起来的时候,周太皇太后及时的移驾仁寿宫,并没有伤着,只是受了些惊吓。

朱祐樘听了,原本提着的一颗心放下去一半,当即命宫人抬着暖轿往仁寿宫去。

仁寿宫里,周太皇太后坐在大殿里的宝座上,脸色很不好看。王太后与邵贵太妃陪侍左右,还有许多太妃立在殿中。人虽多,却都很安静,隐隐可以听见外头的响动。

直到朱祐樘与张羡龄进殿,才终于打破了一殿的沉寂。

“孙儿给祖母请安。”朱祐樘给周太皇太后行礼,问了问她的情况。

周太皇太后冷着一张脸道:“无大碍,难为你和中宫连夜赶来。”

早有宫人搬了椅子来,请帝后上坐,又斟了热茶来。

张羡龄将茶盏握在手中,方才被寒风吹得有些僵的手渐渐暖和过来。

在长辈面前,她一向话少,只是听他们说话,谈论的无非是清宁宫走水之事。

朱祐樘与周太皇太后说了几句话,起身告辞:“皇祖母,孙儿先去清宁宫前督看,您若是累了,就小憩片刻。”

周太皇太后点了点头,叮嘱道:“远远地看着他们救火就是,不要过于靠近。”

朱祐樘向张羡龄点头示意了一下,便大步流星的离开了。

火光泼水声此起彼伏,睡是肯定睡不着的,只是枯坐着等消息。

张羡龄见一众太妃都站着,便向周太皇太后提议:“不然,叫宫人搬一些杌子,让各位老娘娘坐下歇歇。”

周太皇太后原在闭目养神,闻言睁开眼,似笑非笑:“中宫倒是会体贴人。”

张羡龄只装作没听出这话的嘲讽之意,笑了一笑。

到底周太皇太后还是让宫人拿来了一些杌子,让老娘娘们都坐下。

一个时辰后,李广匆匆来通传,说清宁宫的明火已经全部熄灭,除了有几个内侍不慎燎烧的,并无伤亡,请诸位贵人放心。

张羡龄松了口气,道:“这便好。皇祖母无大碍,实在是万幸。不过这火实在起得蹊跷,之后得令人好好查一查。若是天灾也就罢了,若是人祸,那必定要严查。”

她话音未落,忽闻周太皇太后冷笑一声:“中宫娘娘好大的威风啊,清宁宫的宫人自有我做主,要你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被如此驳斥,饶是张羡龄这样的好性子,也实在忍无可忍。她的一张脸涨得通红,只觉浑身的血液都往脑袋上冲:“孙媳只是……”

“只是什么?”周太皇太后听了这话,把手往高几上一拍,手上捏的那一圈佛珠重重砸在桌上,很沉闷的一声响。

周太皇太后扭头看向张羡龄,骂起来:“好一个后宫之主,张氏,你如今越发不把我放在眼里了。怎么,清宁宫的宫人内侍就全是贼,还要你来审?要不要连我也一起审啊!”

周太皇太后看着张羡龄身上的大红披风就烦:“明明知道是走水了,还偏要穿得红红火火的,你这是存心与我作对啊?”

张羡龄又气又急,身上这件红披风正好挂在衣架上,她听闻清宁宫失火,随手拿起这一件穿了,散着头发就过来了,哪里有时间故意寻一件红披风给周太皇太后添堵?

简直莫名其妙!

她正欲分辨,却觉衣袖被轻轻拽了一下,回过头一看,是邵贵太妃。

邵贵太妃微不可见的摇了摇头,眼神里满是不赞同。

被邵贵太妃这么一拽,张羡龄也渐渐冷静下来。周太皇太后生性最讨厌有人顶嘴,但凡有人跟她顶一句嘴,必定会引得她更加生气。都说老小孩老小孩,人老了,脾气也跟小孩子一样执拗,自己就算跟她争个脸红脖子粗,又有什么用?

只不是闹出一则太皇太后与中宫皇后不睦的笑话。

算了。张羡龄在心里念了一遍莫生气决,忍了下来。

她于是不在分辨,跪下向周太皇太后请罪:“是孙媳的错,请皇祖母息怒。”

周太皇太后“哼”了一声,不耐烦的招了招手:“你们都回宫去歇着罢。”

不欢而散。

走出仁寿宫,张羡龄立在原地深呼吸了两回,试图调解情绪,但还是气。

邵贵太妃走上前来,柔声道:“不妨到我宫里坐一坐,天亮了再回,眼看也快到日出的时候了。我叫宫人煮了红豆小圆子甜汤,熬了半宿,吃得热滚滚的东西,心情或许会好些。”

到了邵贵太妃宫里,果然有热乎乎的红豆小圆子甜汤吃。

红豆煮得极烂,口感沙沙的,甜味适中,少一分则淡,多一分则腻。糯米做成的小圆子小巧玲珑,一调羹能装起四五个,白白净净,咬起来很有嚼劲。

吃了一碗红豆小圆子甜汤,张羡龄心头的那股子气终于消散了些。

她将碗放下,很委屈地向邵贵太妃道:“邵老娘娘,你帮我想想,我是哪里得罪了太皇太后她老人家,非要当众下我的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