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搞事业(第2/2页)

这话说得有点重,王建国赶紧讪讪赔笑:“当然重视,当然重视,您放心,我回去就跟我们领导讲。”

冯妙还真有点为难了。

邹教授张嘴几个月,她还俩孩子呢。

“要那么长时间?”冯妙说,“邹教授,您看我家里还两个小孩呢,我丈夫不在家,又没有公婆帮忙。”

邹教授也为难了一下,他知道张希运的岳父家在帝京,内弟是知青,冯妙是张希运内弟媳,总不能说把孩子送去那么远的帝京给她婆家照顾。

并且俩孩子大的也就四五岁,小的更小,这么小的孩子,上育红班都早,也没法带去甬城借读。

“邹教授,您看这样行吗,”冯妙略一思忖,“回头我找娘家人商量一下,看娘家能不能帮忙照看一阵子,但是我可能就得勤回来看看。我今天是没法跟您去了,不管怎样,顶多后天,我自己去甬城找您报到。您既然来了,既然是这么重要的事情,不管怎样我都应该尽一份力。”

“行。”邹教授点头,“冯妙同志,那我回去等你。”

冯妙送邹教授他们出去,小车一走,村里一群妇女就围过来询问,冯妙只说是方冀南大姐夫的同事,来给她介绍一个缝纫活。

“我就说冀南不是那种人吧,你看人家家里亲戚也都不错,他大姐夫还想着给冯妙找工作。”

“那是,咱们冯妙是高中生,听说方冀南家里有关系的,是不是要进城招工了?”

“哪有啊婶子。”冯妙笑,“你看我带俩孩子都带不过来,就是方冀南他大姐夫给我找了个缝纫活,叫我临时去帮个忙。”

“开多少钱?”

冯妙道:“还不知道干多长时间呢,亲戚道里的,我都没好意思问,临时帮帮忙罢了。”

村民们满足了好奇心才散去了,冯妙一回头,隔壁的大门打开一条缝,宋军伸出个鸡窝一样的脑袋。

“宋军,我这阵子可能经常不在家,家里还得拜托你照顾。”冯妙想了想,“回头我把缝纫机和自行车送去爷爷家,家里别的也没啥值钱东西了,你也不用整天在家守着,你该出去玩出去玩,平常帮我照看一下就行了。”

宋军点点头,也不说话,摆摆手示意她:走你。

冯妙领着俩孩子,锁门就去了老宅。

爷爷和爹娘都在家,冯妙还是那套说辞,解释邹教授他们是考古队的,发掘出土很多古代的衣服,需要一个专门的裁缝帮忙整理,要会手工缝制衣服、会绣花。

冯妙此前在家里也做过刺绣,比如给俩孩子绣个狗头帽、虎头鞋之类的,事实上过去年代的农村女人,做针线就是个基本生活技能,绣花多多少少也都会绣几针,家里人对考古那些事又不了解,所以听了也没什么好怀疑的。

“可是他们说可能得几个月时间。”冯妙为难了一下,“要让我娘帮我带孩子,我娘可就耽误上工了。”

“上工能有看孩子要紧?”冯福全看看老爷子,试探着问,“爹,我看这是好事儿,又是冀南他大姐夫介绍的,说不定还是冀南托他的呢,做个针线活,那人家找谁不行啊,人家找咱冯妙这是想关照她,咱必须得去。”

老爷子想得更多一些,仔细询问了工作地点、工资、食宿怎么安排等,又问有没有星期天,多久能回来一次。

“星期天这个我忘了问。他们搞考古的,可能会工作不定时、抢时间之类的,我估计不能严格按星期天休息。”冯妙道,“不过我跟邹教授说过了,我家里老人孩子的,我隔十天八天就得回家看看,他答应了。”

“那你去吧。”爷爷点点头,抬起烟袋锅示意陈菊英,“孩子交给你娘,旁的不用你操心,我跟你爹都是全劳力工分,你娘不上工咱家粮食也够吃了。再说家里也需要人,你娘留在家里,还能多养几只鸡鸭,如今上边也不查一户几只鸡了。”

“真的?”陈菊英一下子高兴起来,连声说,“那可太好了,我多养个三两只也行?多养几只鸡,除了俩孩子吃,也能增加些收入。我在家带孩子,就顺带多种点菜,瓜菜半年粮,菜叶子喂鸡还省粮食,鸡也多下蛋。”

按规定一户最多可以养三只鸡,方冀南是知青户,单算一户,所以他们家原先按两户的份额养六只,俩小孩才能经常吃上鸡蛋。

冯妙分家搬出去后,陈菊英就只能养三只鸡,沈文清两口子来杀了一只,陈菊英心疼了好一阵子。

这年代绝大部分农民日常买盐买火可都指望“鸡屁股银行”,陈菊英欢欢喜喜筹划着多养几只,一转头又担心:“咱爹是生产大队长,咱家带头多养,不会让人说吧,再让人举报可就糟了。”

“娘,不是说了吗,上边都不派人来查了。”冯妙抿嘴笑。

老爷子有多精,人老成精,既然上边不查,他不声不响就让陈菊英多养三只两只,慢慢来,上行下效,村民们也只会不声不响跟着学,各家多增加点收入不好吗。

“娘,他们文保办有电话,我今天问完邹教授了,万一家里有啥急事,就让我爹去镇上邮局给我打电话。”

冯妙看看俩小孩,笑嘻嘻搂着陈菊英脖子撒娇,“娘,那你就多辛苦啦,我去挣工资给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