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快进的“历史”(第2/2页)

不过一众满洲贵胄显然不会这么想,他们更喜欢的历史定位是“金戈铁马入中原,一统汉家万万年”,作为征服者享受胜利果实。

顺治帝当时不喜膨胀的贵族们,想要渐渐授权,故而倾向于前者,重用汉臣,甚至去前朝末代皇帝墓前恸哭叫哥——历史与大江湖的进程,在这点上惊人的相似。

当然,楚鹿人对此是不屑的,无非是在朝汉臣的自我安慰、又赶上顺治又想收满清贵族之权……他顺治不是苻坚,以其所为,立不住这个“亲善汉人”的人设。

在顺治驾崩之后,一众汉臣在谥号上下了功夫,想要给顺治以“高”为谥——按照中原王朝的规矩,通常是开国君主才谥“高”。

无非也是为了名分,如果承认顺治是开国皇帝,那大清就和后金只是一脉相承、却又并不能等同而视,彻底将王朝定义为中原王朝的延续。

不过这事儿在鳌拜的搅合下没成,而且鳌拜为了敲死这事儿,直接将努尔哈赤、皇太极的谥号全都订下,一个“高”、一个“文”,只给了顺治一个“章”。

如此一来,甭管后面康雍乾三代,如何倚重汉臣,也不改大清在本质上,是自认边疆政权入主的。

历史上满清后世皇帝对鳌拜身后名的定位,又有几次变化,基本每一次,也都代表皇帝是想用朝臣约束贵族、还是用贵族压服朝臣的策略变化……

鳌拜此时在满清贵胄中,人气极高,加之康熙年幼,这位顾命大臣已成权倾朝野之势。

在大江湖中,大体也是这套流程,只是同样“快进”了一些。

黄蓉特地提到谥号之争,显然也是认定,康熙是要旧事重提——与南朝亲善未必是主要原因,要借此明确其统治中原的正统性才是真!

认了这兄弟之邦,则大家都是前朝的“好儿子”,你治你的南、我统我的北,谁也别扯什么驱除鞑虏、华夏正朔……

吴三桂并不想看到这一幕——若是“兄弟之邦”定下来,他的定位可就很尴尬,此时对鳌拜的政策,最支持的是满清贵胄,其次就是吴三桂为首的三藩!

另外黄蓉从康熙居然遣“密使”来推测,怕是清廷朝中也要有大变故……

不过吴三桂未必清楚这些,即使清楚,也未必告诉“吴康”。

吴三桂用来说服南朝的理由,明面是清廷兵马暗动,有借机偷袭之心,暗地里……却是想用金银铺路,还有他和史弥远一直暗中往来的关系,来干扰宋廷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