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教科书(第2/2页)

……

“大人,今年新入书院的人数及名单各县提学道以及呈交上来了,大人现在要看吗?”

“拿过来吧。”

负责送资料的人很快就退了出去,楚辞拿起最上头的一本看了起来。这本是果县的名单,上面写着今年新入学的共三百九十二人。看着是挺多的,但一个县下面有很多的村镇,一个大村子的人数就超过这么多了,所以总得来看,其实报名的人还是不算太多。

楚辞随手翻了几页,发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正是他以前在果县时哄骗着教了几堂课的孩子们。想到自己刚来时的样子,楚辞忍不住有些感叹时光飞逝。

一上午的时间,他把这些资料都看完了。整个府入学的人数和他估算的差不太多,想来这些新书是够用的。现在,就要让各县安排马车过来将书装回去分发了。

这些书本是免费使用的,但是学费依然要交。赵宽落马之后,他的玉融丸生意也停止了。一直和他取货的商人们不知怎么的找来了漳州府,他们听说这东西最开始就是这边弄的。

其实“玉融丸”买多了,他们也知道这东西就是用鱼肉做的。他们也曾经试着自己弄过,可是做出来的远不如买的柔嫩弹牙,还带着些许腥,把鲜味都盖过了。再者,他们当地的鱼不算多,自己收购回来加工反而成本更高。思来想去,他们便到这边来碰运气了。

送上门的生意,徐管家焉有放过之理?很快,附近的几个县都有了玉融丸作坊,渔民们打来的鱼都卖上了好价钱,再加上之前的装饰品作坊,渔民的生活美好指数直线上涨,愿意让孩子去读书的人也多了起来,不再计较那三瓜两枣了。

这些都可以算是楚辞在这里的功绩,比起当军师出谋划策得来的,还是这份功绩更让他满意。

下午的时候,省提学司来了人。楚辞亲自出门招待,发现来的人竟是孟繁。

“孟姑父怎么有空前来?”楚辞一边招呼他坐下,一边询问道。

“贤侄不必客气,老夫此来,一是替杜大人过来审核项目,下发今年提学司的补贴银。二来嘛,则是有些私心,想问问贤侄你的意见。”孟繁显得有些为难,但这为难之中明显带着些意气风发。

楚辞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道:“愿闻其详。”

“是这样的,老夫不是帮着录入倭人的口供吗?这事完了之后,我便回到了提学司。杜大人他老人家给我透了个口风,说是上面有意提拔我任提学佥事。你说,我该不该答应?”

“这是大好事啊!您如今的位置也待了好些年了,熬资历也该熬到头了。”楚辞马上恭喜他,说完后,他又想到了孟繁纠结的问题所在。“可是,这次您立了大功,朝廷的嘉奖还未下来。您在两国建交这事上有突出成就,恐怕圣上会有别的想法?”

孟繁一脸欣慰,终于有人能明白他的顾虑了。“是极,我也正是有这个担忧,才一时不敢答应下来。可是,我又怕不答应,万一朝廷到时候……我岂不是错过了一个好机会?”

此时两块大饼摆在眼前,一块比一块更诱人,可若是吃到一块,就一定要舍弃另一块,这让孟繁很难抉择。

楚辞想了想,告诉他:“那就要看孟姑父您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了。不过,我可以告诉您,当初我在京城之时,鸿胪寺有一位少卿年纪老迈,今年大概就要告老还乡了。而且,这几年我国与周边国家龌龊不断,恐怕鸿胪寺需要的人手不少。”

这是大魏的外交部门,自然需要各种语言学习的人才进去任职。就楚辞所知,孟繁会的外邦语言,大概不止倭语一种。想必朝廷也能调查清楚。

孟繁听后,原本还有些摇摆的心顿时安定了下来,他心中已有决断。

提学佥事官职位同从四品,而鸿胪寺少卿则是从五品,二者之间虽相差两个品级,可是,外地无实权的提学官和京城实权部门相比,任是谁也知道该怎么选择。

楚辞看出他的想法,又提醒了一句:“眼下朝廷嘉奖未到,还不知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贤侄放心,假使这嘉奖之中没有那一项,也只是说明我运气还没到,老夫是万万不会后悔的。”

毕竟,成为佥事的机会还有,可去鸿胪寺的机会,却只有这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