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学习经验(第2/2页)

“大人,您是怎么想的?”周青等人见楚辞盯着信函沉浸其中,忍不住开口询问。

楚辞回过神,看着下面的官员们,说道:“此事诸位也已知悉,本官想先听听你们的想法。”

“下官觉得此事可行,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们既然虚心请教,我们何不大方接受,有好的方法也该惠及其他几府的学子们。”有人说道。

话音刚落,又有人反驳:“此事不妥,新策才实施数月,怎能让旁人知悉?”

底下的官员们纷纷各抒己见,其中有赞同的,也有人提出异议。最终还是赞同者居多,最重要的是,楚辞本人也是持赞同的态度的。于是,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

决定了之后便是制定计划,商议章程。此次是他们漳州府面向外界的第一步,若是出了差错,恐怕会贻笑大方,也会让他们在漳州府学子面前失去信誉,对之后要推行的一些政策十分不利。

为了让这次活动合理化,楚辞特地去信询问了一下杜玉的意见。杜玉仔细考虑之后,给楚辞回了信。

楚辞看完之后总结了一下杜玉的意思:一,互通有无很好,但要注意别让他们生搬硬套,还需针对各府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学习;二,此次交流的新式教学仅限于蒙童班,科举班暂不适用。

对于第一条,楚辞很赞同,前世的教育模式也经常创新,一旦有哪个地方出现了现象级的教育改革的成功案例,立刻就会招致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们争相学习,像什么“x郎口模式”、“循环大课堂模式”、“大单元教学模式”等,无一不令一线教育工作者们叫苦不迭。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模式虽然都有好处,可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上级强行要求教师们把它们套在自己的课堂上,最后只能学成四不像,根本是与之前想要实现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第二条,楚辞想了一下,而后明白了杜玉的顾虑。

蒙童班的孩子们刚入学,就像一张白纸,他们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使之按照他们预想的路线成长,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其他人更强些。

而科举班的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教学方式,乍然要求他们接受新东西,只会让他们更加迷茫,甚至影响他们在科举试场上的表现。在老派取仕的科举制度没有改变之前,他们的学习方式最好不要有太大的变化。

而楚辞想要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能循序渐进的改变原有的制度,让老百姓们可以多几条出路。这个想法实现起来也许很难,但能有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也该是一件幸事吧?

想到这里,楚辞拿出之前制定好的计划再次开始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