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 燕赵地(第2/3页)

“娘子关本来就是由瑞军驻守。”孙知新道:“唐老将军赶在建奴来之前,占下娘子关轻而易举,建奴自然不信。”

唐伯望点点头,道:“哪怕建奴不信国公在此,也应该猛烈攻打娘子关才是,为何全无动作?”

“对啊?他们就不怕楚军出井陉?”

“有一个解释。”孙知新缓缓道:“很可能是虢国公已出飞狐陉,进入河北了。”

毕胜闻言“哈”了一声,向唐伯望拱手道:“唐将军,若如此,我等也不必在娘子关等了,不如留下小股兵马帮忙守关,我等返回山西听殿下吩咐?”

唐伯望思考起来。

他领的命令是带兵偷袭清兵粮道,如今瑞朝已退回山西,确实也没必要久留了。

“唐将军,不可啊。”孙知新拱手劝道:“娘子关为井陉关隘,乃太原与真定往来要道。唐将军若轻离,难免关城不落入建奴之手,则太原失一层屏障。”

孙知新这么说也不是全然为瑞朝着想。

他这两年收留难民上了瘾,一心想要天下为公,不肯服从帝国王朝管束,心里对楚朝尚且敬而远之,对瑞朝更就是敬谢不敏了。

但现在河北失守,清兵南下,他要保护那些难民,再躲在太行山东麓是不行了。

孙知新本想带人撤进太行山区,但他知道,如果太行八陉也被清兵占据,哪怕群山延绵,又哪有这些百姓的乐土?

事到如今,孙知新才猛然意识到,王笑上次说的“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是百姓和封建王权的阶级矛盾”之类的是什么意思。

此时听孙知新相劝,唐伯望沉吟不语。

孙知新愿意拿出粮食来帮瑞军渡过难关,唐伯望还是感激的,但不至于为此改变自己的做法,除非孙知新说的有道理。

唐伯望是知道王笑和七殿下是什么关系的,他不用等吩咐,也知道七殿下希望自己能配合王笑行事。

但现在王笑不走井陉,他觉得自己可以回去复命了。至于娘子关要不要增兵,那是陛下考虑的事。

心中有了决断,唐伯望正要拒绝。接着却听孙知新说道:“国公若没走娘子关,很可能已出了倒马关。此时必在与建奴周旋,我想请唐将军助国公一把。”

唐伯望神色一动,问道:“你如何知道?”

孙知新抬手一指娘子关下的清兵营寨,道:“你们可发现这两天建奴在偷偷撤兵?我观其炊烟,每日都在减少。这说明真定府的建奴调兵去了别处,当此时节,只能是去找国公。”

“那我们如何相助?”

……

这些人说着这些,王珰却在神游天外,他从真定府想到常山,又想到常山赵子龙,又从赵云想到了樊氏。

——三国时,时人评美人,所谓“江北有二桥,河北樊甄俏,中原冯美人,貂蝉第一妙”,这河北除了甄姬,还有樊氏。据说樊氏国色天香,赵云却能拒绝。若我此番在河北也遇得一位美人,又该如何?诶,还是不能辜负家中娇妻啊,嘻,回头让碧儿扮一扮‘甄氏披发、樊氏把酒’也不错……

“五公子,五公子。”

“嗯?”

王珰回过神,只见孙知新正冲自己笃定一笑。

“我有一计,尚需五公子相助……”

……

青县外的战场上,震天的厮杀声减弱了不少。

双方都是伤亡惨重,血流成河。

兵士们也没有力气再吼,只有习惯性地向前走着,看着前方的一个个同袍倒下,接着自己迎向敌人,扬刀挥砍、扬矛突刺。

一刀又一刀,一矛又一矛。

人命如草芥。

蔡悟真已换了第五把长矛。

他不同于别的将领,他每逢大战必冲锋在前。

只有如此,他才能感到一点慰藉,才能说自己不是一个懦夫。

他的头发已然留长,束了一个以前常束的发饰。

但曾经替他梳头的人,已经不会再回来了。

蔡悟真的妻子秦小箩,是秦山海最小的女儿。

她很小的时候,秦山海就重伤残废,闭门不出,从来没怎么照顾过她。

因此,蔡悟真成亲之后,十分心疼爱护她。

他曾经认为,比起秦山海那个父亲,他才是待秦小箩最好的人。

直到蔡家祯叛国降清那一夜,这一切轰然破碎。

等蔡悟真辗转回到关内,再见到秦山海……一颗心更如同被踩碎成千万瓣。

武清一战,蔡悟真打算跟随秦山海断后,谁都劝不动。到最后,秦山海用仅有的一支手拍了拍他的肩。

“我儿孙不孝、你父祖不忠。你我翁婿一场,你替我继承香火可好?”

蔡悟真重重点头,但最后还是没勇气再喊一声岳翁,他依然认为自己不配。

“你继承我的香火,自当继承我的志向……”

“我愿随大帅断后……”

话到最后,秦山海一声大喝:“那你忘了血海深仇了吗?!”

血海深仇四字砸来,蔡悟真猛然抬起眼,正望到战场前面,多尔衮的大纛……

……

大纛高挂,多尔衮立于战台之上,也注意到了蔡悟真。

隔得太远,他看不清具体是谁,却能看到那一小股楚军如同匕首直插清兵阵线。

多尔衮身后的刚林眼看多尔衮目光凝视着那个方向,也跟着望了过去。

刚林有些吃惊,心想关内竟然还有如此猛将。

再一看多尔衮神色不屑,刚林不由凑趣道:“那楚将当自己是常山赵子龙不成?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从说太行八陉开始,这刚林就不停卖弄才学,实在有些烦人。

多尔衮有被他打扰到,于是冷冷瞥了刚林一眼。

就你知道的典故多?!

刚林脸色一变,不敢作声。

诸将最后,一个名叫“苏克萨哈”的小将抬眼看着这一幕,把这件小事记下。

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多尔衮的近侍,且很受多尔衮重用。

苏克萨哈知道,多尔衮眼下除了打仗,还很在意一件事,那就是编撰《太宗实录》,这事听起来没什么,但多尔衮想要的不是给皇太极修史,而是把所有丰功伟绩安在自己头上。而刚林,将是做这件事的人选之一。

对了,还有一个祁充格,可惜这次南征途中死掉了……

苏克萨哈虽站在战台上,心里想的却是这些更远的事。因为他觉得这一战,很快就能见分晓。大清兵力雄厚,必定是要胜的。

他顺着多尔衮的目光看去,那是北方,想必大清的援兵很快就要到了。

果然,不多时,有马蹄声隐隐而来。

还很远,是从地底传来的。

苏克萨哈笑了笑,有些鄙视刚林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