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大撤退(第2/3页)

诸臣闻言,转头看去,果然见一名兵士入了大清宫,下马狂奔而来。

“报!捷报,我军大破楚寇,已将其驱逐出境!”

……

一场议事结束,济尔哈朗却是摊开那信报,叹了一口气。

却见里面还夹杂了一封详细的战报。

“末将攻入楚营,发现帐中皆空的,楚军故布疑阵、已离开多日,恐须速报睿亲王。”

济尔哈朗沉吟良久,末了,轻轻叹了口气。

“来不及了啊……”

……

冬季,洋流从渤海北部向西流向西海岸,在渤海南部与渤莱沿岸构成环流,最后从海峡南部流入黄海。

贺琬很熟悉洋流。

他知道,这时候船只从营口港到天津很快,只需要三天。

这一战开始之前,山东派了太多的船只往各国贸易,战事开始之后又被清兵击沉了许多艘。

等到秦山海决定退兵时,贺琬能调动的船只加起来,一次也只能载兵一万。他已经尽了全力了,甚至把山东的渔船都征发起来。

同时,天津的三万余大军深陷重围,清军不可能给他们登船撤队的时间。

危急时,贺琬曾经亲至武清,请秦山海登船撤退。

“以两万兵马抵挡清兵进攻,或许可保一万人安全撤回,请秦副帅先行,回山东主持大局。”

秦山海摇了摇头,没有就此多说什么,反而问道:“我三弟在辽东,要如何撤?”

“山河将军他……还须在营口港再坚守月余,等送回秦副帅,我再去接他。放心,辽东建奴攻势并不急。”

“攻势不急,但只怕他们已经断粮了吧?”

贺琬默然。

秦山河所部只余不到一万人,还多是投顺的包衣。相比天津的主力部队,孰轻孰重贺琬自然分得清。

“不同于前次国公率兵突入建奴腹地。此次秦将军入辽东,建奴早有防备,未能逼得多尔睿主力回援。但焚毁了建奴秋收后的粮食,重创建奴经济,战略目的已然达到。”

意思是,他们没你们重要。

秦山海却是有些喟叹起来,道:“我三弟之将才在我之上,我老朽无能,不能带这些将士逃出生天,却也不忍牺牲两万四千人换一万人之性命。带回我楚朝主力,便拜托我三弟吧……请贺先生帮我把他们带回来。”

“秦副帅……”

残疾的老人抬起唯一的手止住了贺琬的话,道:“加上辽东那些兵马,四万人之性命皆负你我一念之间,你我务必为他们搏出一条生路。”

贺琬为难起来,看着秦山海的断腿,心中犹豫是否直接将他绑上船。

但秦山海却是坚定地吐出四个字。

“军令如山。”

贺琬身子一振,注视着秦山海,重重抱拳,道:“末将领命……”

因这一番对话,时隔多年,秦山河再一次踏上了楚地。

他从甲板上跃下,踩着海水踏在沙滩上,仰了仰头,任海风吹拂着那张伤痕累累的脸。

神情如铁,唯有那双眼还有些柔软,被吹得发红。

……

庄小运跟贺琬一同去接的秦山河。一路上,他在地图前仔仔细细地给秦山河解说了京城之战的所有始末。

因此,秦山河一下船,对河北战事已有了足够的了解。

他麾下多有叛逃过来的包衣,懂满语,留辫子,迅速散出去打探了许多情报。

接着,秦山河做了一个让贺琬和庄小运都大吃一惊的决定。

“我们去攻打北面这支建奴。”

“为何?这支建奴兵力最多,有近十万众,有我们只有不到一万人。”

“打仗打的不是兵力,而是战力。正因为他们兵力最多,又在北面,防备必然松散。”秦山河道,“我了解阿巴泰,他老了,失了锐气。我军出其不意,他不知我军虚实,必退。”

“但就算胜了又能如何?我们又不能从北面突围。”

秦山河道:“我们只要像长枪,刺出去再回来即可,击退他们,我们便可登船撤回。”

庄小运喃喃道:“可是……就这样,如何就能掩护主力大军?”

秦山河没有再做解释,只是吩咐道:“你只需要听令行事。”

再转头一看,想到庄小运是王笑身边的老人了,他于是加了一句:“之后你就懂了。”

汪旺和杨仁看着这一幕,心里不约而同想道:我们秦将军做的决定,有什么好非议的?

……

这一天,青县的楚军攻入正白旗的阵线,多尔衮不断派信马要求阿巴泰等人火速南下支援。

阿巴泰与图尔格商议之后,决定让吴阎王将功补过、领兵在前。

“这一次,不可再溃败。”他们还特别交代了一番。

大军侵略如火,急行军时却也顾不上阵列。这次局势分明,楚军兵马在什么方位也清晰明了,倒也不担心有什么意外,只需要到了阵前再调整也不晚。

就在经过青县以北的流河镇时,意外还是来了。

一支伏兵突然从树林中杀出……

镇南军猝不及防之下,被杀得大败。

吴阎王很郁闷,身在瑞朝时觉得清兵势大难挡;如今身在清朝,却又觉得瑞楚两军凶悍异常。

前军受挫,阿巴泰连忙下令后撤,暂避锋芒并稳住阵形。

先看清这支敢袭击十万大军的楚军有多少兵力再说。

他心思却也简单。

“爷只求不大败,多尔衮你有本事来斩了爷啊……”

……

“阿巴泰敢误我大事。”

鲜血飞溅而起,一颗头颅缓缓滚落。

当信报传至多尔衮面前,多尔衮一怒之下,猛然拔刀斩下传信兵士的头颅。

战台上,诸将噤若寒蝉……

刚林看着那无头尸体在眼前倒下去,吓得腿肚子发抖。

援军一时半会来不了,楚军逼到中军大纛。刚林极担心多尔衮以及这里的大清诸臣,包括他自己有危险,却也不敢再劝。

接着,多尔衮走到战台边,发号施令道:“勇士们!本王就在这里,一步也不会退,你们是要让懦弱楚人杀到本王面前、给你们蒙上耻辱?还是诛杀敌将、立不世之功?!”

“杀楚人!立不世之功!”

“什么时候开始,我大清的无敌之师,以三万人对敌四万人,还能败不成?!”

“大清万胜!”

清兵再次士气高振。

苏克萨哈执起盾牌,第一个坚定地站在多尔衮身旁。

一个一个文臣武将也都站了过去。

刚林四下一看,心里把多尔衮全家都骂了一遍,也只好摆出一个义不容辞的表情站了过去。

战台边风很大,不时有箭矢、子弹飞过来。刚林恨不能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