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宣传海报(第2/3页)

负责人道:“可能需要你们参与到保护工作中,这样拍出来的片子才能更真实。”

负责人的要求说的差不多了。

片酬很低,还没有悦享代言的零头,但是意义不同。

于挽秋道:“国内宣传片十几分钟到一小时不等,纪录片时间要长一些,我个人认为,拍纪录片的意义更大。”

这和拍电影不一样,拍电影有剧本,精雕细琢过的,两个小时能讲述一个故事。

但是海洋动物保护协会的工作没有剧本,几个小时根本拍不出救助工作的全部内容。

所以于挽秋更倾向于拍摄纪录片。

负责人松了口气,她一开始还害怕于挽秋耍大牌,毕竟明星,还是影后可能有自己的习惯要求什么的。

结果意外地好相处。

于挽秋推了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微信,导演名字陈一帆,三十多岁,一直在拍纪录片。

镜头感很好,有故事感,他拍的纪录片很有味道。

娓娓道来的感觉。

负责人脸上一喜,“那太好了……”

顿了两秒,他又道:“还有一件事必须提前说明,救助工作很累,和去水族馆玩不一样。”

水族馆里见到的海豚,海豹都是救助回来,经过好几个月的救治喂养,才这么可爱,真要参与到救治工作中去,可能会对海洋动物的喜爱大打折扣,这点得提前说明。

而且企鹅等动物生活在两极,华国最冷是东北那边,零下四十度,两极要冷的多。

得提前说好,拍摄并不是旅游,于挽秋姜兰必须参与到救治过程中,事先还要系统学习,通过保护协会的志愿者考试。

于挽秋问姜兰,“可以吗?”

姜兰点点头,“没问题。”

合约保护协会事先拟定了,但其中有几条要改,改过的合同工作室的律师看过,说没问题之后就签了合同。

姜兰突然有种神圣的使命感,感觉自己被赋予了特别庄严的任务。

于挽秋也没接过这种工作,以前拍电影也没去两极采过景。

新的工作,于挽秋还挺期待的。

不是简单地去演志愿者这个角色,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姜兰,咱们又能一块了。”于挽秋估计合作的事要排到十月份,或者是寒假那会儿。

得看她们都有时间。

成为志愿者要先通过考试,还得学习呢,于挽秋还没碰高中课本,就得先学这个。

姜兰才觉得难呢,她真的不喜欢学习,负责人给的书有三本,理论课考试,实践课考试,得达到九十分才能成为志愿者。

幸好大四课少,不然姜兰真搞不来。

越早通过考试越好,两个人回到别墅一人摆了一本书看了起来。

于挽秋记忆力好,内容很快就能背下来,但姜兰老走神。

看一会儿就想想乱七八糟的,比如,昨天晚上那局韩信真的帅,再比如,陆颐呈做的酸菜鱼好下饭,她昨天吃了两碗。

“于老师,我有点饿了,先找点吃的我再看。”

于挽秋:“……”

她都超了姜兰三页了,“坐这儿,刚看多久,志愿者考试很难的。”

姜兰:“那我再坚持半小时。”

半小时,是姜兰的极限了,暑假,终于要录完节目了,却要学习看书,于挽秋和陆颐呈一样,都是魔鬼吗。

怎么陆家人都那么聪明呢,过目不忘,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她得背十遍。

半个小时过后,姜兰歇了十分钟,两人一直学到晚上九点,才开始做自己的事。

姜兰今天还没拉琴,一个小时的小提琴,就到十点了。

姜兰脑袋嗡嗡的。

打电话的时候都是怎么保护海洋环境。

陆颐呈看姜兰今天蔫蔫的,“怎么了,不是去签合同吗?有别的事吗?”

姜兰:“我觉得我有点笨哎,合同已经签了,但是要先成为志愿者,成为志愿者还要通过他们的考试,于老师看了四个多小时书,看的基本上就背下来了,我……效率差不多是于老师的四分之一。”

陆颐呈笑了一下,“是有点笨,这边有现成的老师不问,非要自己学,不是笨是什么。”

姜兰:“不是你都没看过这个书,怎么给我补课啊?”

陆颐呈道:“我重新学也比你快的,书给我,我给你补课。”

————

次日,周三。

姜兰要和于挽秋去滇省拍摄宣传海报。

上午的飞机,下午三点多到的,一到九点滇省政府的工作人员就过来协商海报的拍摄事宜。

工作人员带来了几套少数民族服饰,有苗族,彝族的。

苗族的衣服上衣以蓝色为主,上面有苗绣和蜡染,图案主要是几何图案和各种各样的花纹。

下裙很长,花样也是以苗绣蜡染为主,颜色多了红色,黄色,比上衣更鲜艳。

头饰是银饰,是一整个发冠,呈圆柱形,有很有银片,还有小的银铃铛。

彝族的服饰以红色黑色黄色为主,整体的裙子是红色的,袖口,衣领,衣摆处都有花纹,头饰是黑色或者红色的包头。

配饰如耳饰项链也是以银饰为主。

这边很多婆婆还穿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采茶,去山里采菌子,挖笋。

赚的钱不多,也很辛苦,政府是想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两套衣服都很好看,头发是滇省这边的婆婆给盘的,戴上头饰,和滇省这边的少数民族姑娘一般无二。

婆婆笑着道:“很漂亮的,再描个眉就更好看了。”

于挽秋看了看镜子里的自己,上回来滇省的时候她们买了一套少数民族服饰回去,但没怎么穿过,纯粹留作纪念的。

这样从头到脚都是少数民族的衣服,真的很好看了。

拍摄在明天上午,主要拍摄海报,地点有两个,有洱海,需要姜兰和于挽秋乘竹筏,还有一个小镇里的森林。

今天晚上两个人就好好休息,保持体力,争取明天上午完成拍摄。

次日是个晴天,已经入秋了,再说滇省四季如春,天气凉爽舒适。

节目组的跟拍也跟着去了洱海,他们需要拍摄素材,留作节目组剪辑。

滇省政府挺希望节目组把这段剪进去的,毕竟算是免费宣传。

等拍摄完海报,就能官宣了,第一次拍摄活动暂定中秋节。

洱海的宣传海报需要乘竹筏在水上。

其实负责人打算拍两人“一苇渡江”的,这边有人就会,只用一根竹子,飘在水中,但这个特别考验人的平衡力,滇省这边会的人就不多?

实在太难了,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竹筏,摄像师在船上拍。

工作人员问了姜兰,她会吹笛子,可以拍一张站在竹筏上吹笛子的,于挽秋立在竹筏上,动作简单一点,远眺欣赏景色就行,不用摆太花哨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