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第2/3页)

她本就是个随分守时,知道满足的人,见生活遂意,自也安分守己的在婆家过日子。

此次随着夫婿回京,她按照礼数,带着夫婿孩子们逐一拜访了父族母族的人。

她父族的那些人倒也还好。

虽说她那几个姑母也都生了双富贵眼,可她伯母是个心思正派的妇人,有她伯母坐镇,她父族的那些妇人倒也没当着王芳的面说什么酸话。

可王芳母族的那些妇人们就没有那么省油了。

王芳上门时,她们或是说京里哪家女子的夫婿考了许多年的科举都没能考中,或是在王芳及随姐儿和她们说话时,故意抚触自己的首饰,还问王芳她家是不是日子过的太艰难了,不然为什么她们连个像样的首饰都没有。

还有人甚至做出一副为了王芳好的样子,让王芳劝劝她夫婿让她夫婿不要再科举了,说再读下去也是费钱。

王芳早就习惯了她们的尖酸刻薄,对这些风凉话自是不放在心上。

可随姐儿却是年龄尚小,且自小生活在和睦的环境中,初听这些话后脸色涨的通红。

王芳就借此教育她,告诉她这世上自来就是如此,不然也不会有人写出世情薄,人情恶这样的警世良言。

她让随姐儿想开一点,不要与这般人计较,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本分。

随姐儿其实是个宽厚的性子,只是初听不习惯这些话而已。

如今被母亲这么一劝解,她就觉得能通过此事看清谁是真的值得相处的,谁又是需要假意待之的倒也不错。

此次王芳的那些亲戚们听说随姐儿和安国公的族侄定下了亲事,且李浩新家之所以相中了随姐儿,一是觉得随姐儿确实不错,二来则是因为安国公夫人与王芳是幼时的玩伴。

王芳的这些亲戚们都是经了事的妇人,她们自是能想明白,那家人之所以取中随姐儿,就是想要加深自家与安国公府的联系。

而安国公夫人本就与王芳亲厚,如今随姐儿嫁给了安国公的族侄。

那位安国公夫人一定会护着随姐儿的。

有安国公府的主母保驾护航,随姐儿在整个李氏宗族的地位自也不会太低。

这么一想,王芳的那些亲戚们就又是嫉妒又是不甘。

她们压了王芳家那么多年,又取笑了王芳家那么多年,又怎会心甘情愿的看着王芳家借着安国公府的势力再次崛起了呢?

因此在去王芳家道贺时,王芳母族的女眷们就说了些阴阳怪气的酸话。

随姐儿随母亲送走那些亲戚们后,回来气的直抹眼泪。

王芳见女儿如此模样,自然很是心疼。

等女儿哭好之后,她就拉着她的手,温声劝慰她。

她对随姐儿道:“她们压了我们家这么多年,自是不愿意看到我们家起来。你现在虽然嫁到了安国公府,可你父亲还未取中进士,你兄弟也未考中秀才,那些人家总能在一些地方找到咱们家的不足来取笑咱们。”

“可你要记住,她们取笑咱们那是她们自己心性有问题,可咱们却不能因为她们的过错心内生怨。我们家的家底确实比不过她们。越是这样我们就越不能把她们的嘲讽放在心上。因为她们已经积累到足够的家底了,而我们却还没有。咱们家现在正是上下一心过好自己日子的时候,切不可因为她们而分心。”

随姐儿听完母亲的话后,豁然开朗。

自那以后,她再也不将这些阴阳怪气的话放在心上了,纵使有时会因为被人当面讽刺,心生波动,可不过一会儿也就过去了。

她自嫁到了安国公府后就一心侍奉婆母,相夫教子,其余闲事一概不管。

老太君和老夫人冷眼看了她一段时间,见她行事妥帖,心思正派,自然越来越喜欢她了。

老太君就对魏若道:“离恒哥儿和毅哥儿成亲还有一段时候,依我看,你不如把随姐儿叫过来帮你料理族里的事情。她夫婿本就在前院帮咱们家管着庄子上的事,且她家又和咱们家离的近。这样一来你也可以松快一些,咱们家也可以补贴族人些家用。”

魏若听后自然应允。

像他们家这样的世家大族,本就对族人有照料的职责。

又因为家族事务繁多,只凭借宗妇一人根本做不完,所以宗妇们就会从族里选出一些与她亲厚又能干的妇人,帮忙料理族里的事务。

魏若之前之所以没有从族里选人帮忙,是因为李家的宗祠在阳溯,宗族里大部分与祭祀有关的事务都由在阳溯的几位长辈负责。而跟着老太君等人住在京城的族人较之阳溯要少,自然事情也要少一些。

魏若觉得这些事情倒不需要费什么心思,且她在族里没有相处的太亲厚的妇人,因此便也没有从京城族中找人帮忙。

如今随姐儿既嫁过来了,倒也能为她分担一些了。

随姐儿的公婆之所以相中了随姐儿,一来确实如她婆婆所说,她无意间看见随姐儿觉得这个女孩人品甚好,二来也是盯住了帮宗妇打理族中事务这门差事。

她公婆觉得夫人既与随姐儿的母亲亲厚,那她对随姐儿自然也会与别个不同。

若是随姐儿嫁到了她们家,那么她家就有与别家争抢宗族差事的一拼之力了。

如今她们见一切果如她们所料,她儿媳凭借着与夫人的关系拿下了这门差事,她们家在族内的地位也因此上升后,自然心满意足。

至于其他在京内的李氏族人纵使有些不满,可看在老太君的面子上也不敢说些什么。

那些族人们只好对随姐儿的婆婆说些酸话。

随姐儿的婆婆也是个通透的性子,她自知自家已经得了好处,自然不会和那些族人们争辩。

无论族人们说什么,她都只低着头不说话。

长此以往下去,那些族人们也觉得没意思,便也不说了。

自随姐儿帮着魏若处理族中事务后,就常带着丫鬟们来安国公府理事,她和老太君、老夫人以及魏若等人的关系也越发的亲近了起来。

老太君和老夫人以及魏若等人也时常补贴她些东西。

随姐儿婆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随姐儿的婆母知道她们家之所以有此机缘,全赖魏若和王芳的关系,且随姐儿的父亲彼时已经取中了进士,她弟弟读书也很有资质。

因此随姐儿的婆婆并不像一般妇人那样防着儿媳的娘家,反而经常打发下人往王芳家送东西。

王芳也是个知事的性子,随姐儿的婆婆打发人送银钱她并不肯接,可要是送些吃食或是书籍之类的东西,她就肯接了。

随姐儿的婆家也因此更高看王芳一眼了。

两家的长辈都是知理的性子,且两家的子孙也都是踏实肯干的性子,这日子自然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