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第3/5页)

因此在五皇子跟他说,想要和晏哥儿一起去他们府上看国公府的侍卫们比试的时候,启和帝就答应了。

不过因为魏若也在为了平宁公主的婚事忙碌,启和帝担心她们府上现在忙不开,便对五皇子说,等他姐姐出嫁后再去安国公府。

五皇子倒也不是那等蛮不讲理的人,见启和帝已经答应他过去了自然不会再闹。

贵妃和魏若忙忙碌碌了近一个月,总算把此次婚礼一些细节上的事情安置妥当了。

按照本朝规矩,公主成婚前,需得派遣试婚宫女先去公主府上。

贵妃一开始原本有些拿不住要不要派试婚宫女过去,魏若就说可以派她们过去,但只是充个场面,不让别人说闲话就似了。

等平宁和唐元郎成婚后,她们再给那两个宫女寻户好人家,把她们风光嫁出去就是了。

贵妃就说这样唐夫人看了会不会觉得平宁善妒。

魏若就劝贵妃,说这些事她们不让平宁插手,她们出手把那些宫女打发走。这样唐夫人纵然有些说辞,那她也不会说到平宁身上。

别人就算说起来但也顶多说她们心疼女儿/妹妹罢了,但这些也不过是些妇人家的小心思,她们顶多在背后嘀咕几句罢了。

魏若还说,她们这样也不算违背宫规,毕竟宫规只说要派试婚宫女过去,但没有公主们就必须把那两个试婚宫女留在身边。

贵妃想着那些大长公主、长公主们嫁过去后也把试婚宫女们打发了,她们这样做也不为过,且她也不想让女儿女婿之间横插一人,便也答应了。

及至三月底,总算是办完了平宁公主的婚事。

平宁公主成婚之后和唐元郎相处颇为和睦。

唐元郎是个宽厚敦敏的人,但凡驸马们刚成亲的时候,总会自怨自艾一阵子,觉得自己为了家族荣耀断绝了仕途。

实则这些驸马中有人确实是有真材实料的,但有些人确实是万万不成的。

但唐元郎,却表现的极为满足。

他私下对平宁公主说自己本就无心仕途,只想潜心钻研武学。

如果平宁公主不嫌弃他的话,他此生就做两件事了,一为钻研武功,一为陪伴平宁公主。

平宁公主听后觉得十分的喜悦。

她和那些一心攀高枝,想要给家族带来荣耀,获得家族长辈认可的女孩不同。

她是皇帝最为宠爱的女儿,自出生起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那些别人苦苦追求的名利与财富,与她而言不过是如喝水一样的玩意。

她自然没有那等督促夫君上进的心思。

况且在平宁公主五皇子刚出生的时候,贵妃和魏若都同平宁详谈过。

彼时的平宁公主尚小,正处于一个你以为她不懂事,其实她却也懂得了一些情理的年纪。

可碍于年纪,她又根本没有办法看明白在这盘棋局上,谁才是执棋人,而她们这些人要扮演怎样的位置?

贵妃和魏若商议过后觉得与其让平宁掺和进来反生事端,还不如就让她做一个让启和帝喜欢的女儿。

启和帝喜欢的女儿是什么样子的呢?

自然是天真的,快乐的,甚至可以是莽撞的。

唯独不能是心机深沉的,是凭借着启和帝的爱怜之情去获取利益的。

因此,贵妃和魏若细细的和平宁分析了一番,让她不要去想什么夺位,想什么争宠。

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她都不要做。

她只要把启和帝当成一个父亲来敬爱就可以了。

启和帝要的其实就这么多。

平宁也是个聪明的性子。

她自是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是在相互算计中逐渐消磨掉的。

而她乃至她母妃和她弟弟,她们所能依仗的就是她父皇对她们的怜爱。

贵妃告诉她,但凡她有了这些念头,那她日后和启和帝相处时,言语或是行动间一定能带出来一星半点。

所以,索性就不要有这些念头。

自那以后,平宁公主便再也没有想过争宠或是夺位这样的事情了。

她就如同往常一样,如一个世间最平凡的小女儿那样与启和帝相处,甚至有时会惹一些小麻烦。

而启和帝虽说有时会生气平宁公主总惹麻烦,可他身居高位多年,早已厌烦了别人恭恭敬敬的对他,也厌烦了别人在他面前演戏。

平宁公主这样其实正好。已决意近十年甚至此生都不掺合朝政的平宁公主听到唐元朗这么说后便也对她说了自己的想法。

当然他没有那么傻,把贵妃和魏若告诉他的一番话告诉唐元朗。

她只是说自己日后只想纵情山水,问唐元朗是否愿意陪她一起。

唐元朗自然愿意。

彻底放开了的平宁公主和不醉心功名的唐元朗自那以后就开始了时不时游山玩水的生活。

这两人时不时的就带着一队人马去京郊游玩。

等天气再暖和一些了,他们便又去了南平等地。

启和帝和贵妃看到这小两口恩爱,自是十分的欢喜。

魏若看到他们相处和睦,也总算是放下了一颗心。

平宁公主出嫁后,宫内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引得启和帝雷霆大怒。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自纯嫔和慧嫔入宫后,启和帝对这两人还算优待。

他既优待这两人,去贵妃那里的次数不免就少了一些。宫人们看在眼里自是各有心思。

只是碍于以往平宁公主还在宫里,他们知道这是个炮仗性子,不敢出头惹她不快罢了。

现下平宁公主出嫁了,又和驸马每日如同蜜里调油般的待在一起,自是回宫少了。这些宫人们见贵妃和气,五皇子尚且年幼不知事,又见启和帝近日对贵妃没有往日那般上心了,自是起了怠慢贵妃母子的心思。

不过他们一开始并不敢做的如此明目张胆。

他们是先拿晏哥儿做了筏子的。

至于为什么要先挑晏哥儿慢待,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晏哥儿得启和帝喜爱不过是看在贵妃和五皇子的面子上。

眼下,启和帝对贵妃都没有以前那般上心了,更遑论晏哥儿了。

此为其一。

其二是他们想着,贵妃如今皇宠益薄,纵使知道他们慢待了晏哥儿,她也不会为了此事去惊动启和帝。

若是她忍了这一次,那她能忍一次就能忍第二次,日后退步的次数就会更多了。

再退一步说,就算贵妃真向启和帝告状也没什么,他们也算是借此事试探出她的底线了倒也不亏。

那些宫人们想通之后,就故意克扣了晏哥儿房内的分例。

南嬷嬷过来同贵妃说后,贵妃果然不欲声张,但她也不想让外孙受委屈,便自掏腰包补了这些分例。

那些宫人们见贵妃果然一副息事宁人的态度,自是心中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