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夜话

等众人散去, 农家小院才彻底安静下来。

大丫姐妹几个正小心翼翼地相互传看着手中的喜报,虽然上面有好几个字她们还都不认识,可是爹爹的名字几个小姑娘却是认得真真的。

这不,这会儿小丫正拿着喜报, 一字一句地念给姥姥姥爷听呢:“恭贺周凌珊的好爹爹周青林喜中乡试第一名!”

小姑娘边念边还摇头晃脑的。

那认认真真的小模样, 仿佛那上头的字她全都认识一般。

四丫愣住了, 她没想到妹妹这么厉害,居然把喜报上的字都给念出来了。

她忙朝喜报上看了看,而后数着上头的字在心里默念了一遍。

不对不对,这字数都没对上呢。

“哈哈哈, 你没念全,你看!这后头还有好多个字呢!”

原来妹妹是瞎念的啊, 哈哈哈哈哈!

四丫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见四姐拆她的台,小丫脸上挂不住了, 于是小嘴一噘, 随后往徐氏怀里一扑,生气去了。

“姥姥, 爹爹到底啥时候回来啊?我都好想好想爹爹了。”小丫在徐氏怀里喃喃。

三丫一听, 也忍不住说道:“我也很想爹爹了,爹爹都好长时间没回家了。”

“嗯嗯, 我都好久没看到爹爹了,四丫也很想爹爹了。”

大丫和二丫两人也点着头,她们早就盼着爹爹快点回家了。

见几个外孙女一副垂头丧气,都提不起精神的样子,老刘头笑着说道:“别急别急, 你看今日衙门的喜报都送过来了, 这说明你们爹爹已经在归家的路上了。”

“你们姥爷说得对, 你们爹爹肯定在回家的路上了,最多两日就能到家了。”徐氏也笑着说道。

“真的?”三个小的眼睛睁的老大。

“当然是真的啦,不出两日你们爹爹肯定就到家了,姥姥跟你们保证。”

“那好,咱们拉钩!”

说着,小丫伸出小指,和姥姥拉起勾来。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谁变谁是小狗。”

“我也来我也来!”四丫翘着小手指,也兴冲冲地跑过来拉勾了。

接着又是三丫。

刘莲芝看着几个小闺女的高兴劲儿,心中也有些期盼起来。

话说,她也很想相公了。

......

晚饭后,回到东厢的徐氏又和老刘头说起今日的事来。

“老头子,我咋觉得这日子就跟做梦似的呢,你看咱们如今也不用发愁闺女的事了,还有家里的田地也不用交税了,再有,你看我这手上,又是金又是银的。”说着,徐氏把袖子拉上去给老刘头看。

顿时,两只手腕上的金镯子和银镯子都露了出来,左手戴了两只银的,右手戴了一个金的,三只镯子在油灯的照射下闪着各自的亮光。

“哎呦,我说你这老婆子,你咋把这些镯子全都套手上去啦?”老刘头简直看呆了。

“咋啦,全套手上咋啦!告诉你,这可是我女婿给我买的,再说,你那旱烟杆子不也整天提溜来提溜去的吗!”

徐氏边说边朝老头子翻了一个白眼,心道,难道只许你显摆,就不许我臭美啊,

哼!

被徐氏怼得没话说,老刘头只得转移话题,想了想,他开口说道:

“当年咱闺女和女婿说亲的时候,旁人都说女婿是个没出息的,还说兄弟三人中,就他没有念书的脑子,现在看来这传言真不可信,你看,咱们女婿明明就是读书的料嘛!”

“可不,现在想来,怕就是亲家自己偏心别的孩子,没把水碗端平,亏待了咱女婿,不然,为啥一分了家,咱女婿就立起来了呢。”

老刘头点头,心道,肯定就是这么回事。

别的暂且不说,就这念书的事,肯定是亲家故意这么说的,为的就是不想让女婿继续念下去,好省下束脩来着。

老刘头越想越觉得就是这么一回事。

唉,亲家处事可真不地道啊!

老刘头心中不屑。

......

与此同时,远在京城的王氏连着打了好几个喷嚏,她赶紧往身上披了一件衣裳,心道,可千万不能着凉了,不然自己这把老骨头可就有罪受了。

再说,如今这么舒坦的日子过着,自己还想长命百岁地好好再享受个几十年呢。

王氏这段日子真可谓是春风满面。

这不,去年家里买的一百八十亩水田的庄子,今年就见收成了,除去分给佃农那部分,她家可是得了三万多斤粮食呢,留下自家吃的那些,剩下的全都拿去卖了,这下自己手头上立马就多了二百多两银子。

想想都开心啊!

要知道,这还只是水田里的收成呢,明年她准备把那十几亩坡地也开垦出来,到时种上菜和果子,这样家里以后吃的粗菜和果子就不用再另花银子买了。

对了,到时猪和鸡鸭也养上一些,这样一年到头家里买肉的银子也省下来了。

想到这里,王氏顿时乐不可支起来。

周富贵见王氏笑容满面的样子,就知道她又在高兴前段时日粮食收成的事了。

话说,从卖了粮食拿到银子后,老婆子每天都是笑眯眯的呢。

想到再过一个月便是二孙女出嫁的日子,周富贵开口问道:“玉梅的嫁妆都准备好了吧?”

“我给了银子让老大媳妇自己操办的,听说喜盆喜被都买好了,床和家具再过几天也差不多能完工了,到时我这边再给她拿二百两银子压箱底就行了。”

嗯嗯,周富贵满意地点点头,心道,二孙女婿可是大孙子同僚的侄子,他们这边出的嫁妆可不能太寒酸了,不然会让耀祖在同僚面前失了脸的。

“你就放心吧,我心里有数着呢,不会给咱大孙子丢脸的。”王氏知道老头子为啥要过问嫁妆的事,她又不傻,这可是关系到耀祖的脸面呢。

她可是听老大说过,说这京城的官儿枝枝末末连着关系,七拐八绕的可都带着亲呢。

这不,要是哪个官员家有点事,不管好的坏的,不出两天,保证给你传得满京城的官儿都知道。

所以,自己做事就尽量要注意着些。

就好比二孙女的嫁妆,要是自家给得少了,到时人家往外一扬,那么大家伙就都知道周耀祖妹子嫁妆过于单薄的事了,这不是让人笑话吗。

要知道,她大孙子上个月好不容易才从原来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升成了正六品的侍讲呢,虽只升了半级,可也很让大家高兴了。

这还是自己偷偷塞了五百两银子给耀祖,让他去走动走动,才得来的升迁机会。

话说,这给银子的事老头子还不知道呢。

不过王氏也不担心,反正现在庄子里的收成不错,不出两年她又能存下不少银子了。

王氏正想着日后多攒银子的事呢,不妨周富贵又开口说道:“分家那会儿咱们不是说过等银子宽裕些了,就再给老二拿一点的吗,要不明日你就让老大给他寄上一些吧,大丫马上就要及笄了,及笄之后就是说亲,有了银子后,到时也好给她置办一副过得去的嫁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