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馋成了猫

本以为岳父定会招待自己吃吃晚饭谈谈心的, 哪知等众人起身告辞,都已经走到县衙门口了,都没见岳父说出让他俩留下来的话。

连襟俩心里有些失望,没法子, 两人只得和黄次辅一行人回驿站去了。

周青林当然看到两个女婿期盼的眼神了, 他心里也是想留女婿们下来的, 这样自己就可以问问家里的情况了。

可是没办法啊,后衙里还有一个需要保密的慧郡王待着呢。

虽说女婿不是外人,可周青林觉得小心无大错。

再说来日方长,以后有得是说话聊天的机会。

......

第二日, 才刚辰时,浩浩荡荡的十几辆马车就往新路湾村去了。

今日杨县丞和黄主簿, 还有书吏们和另外几个衙役都没跟着随行,他们有旁的任务要忙, 那就是去各村通知红薯可以开收的事。

最前头的那辆马车上, 坐着黄次辅和张尚书,此时两人正说着刚刚在驿站里吃过的早饭呢。

“真没想到, 那个叫玉米的粮食竟然如此的美味, 口感并不逊于米面。”

张尚书有些意犹未尽,直到此刻, 他才完完全全相信南川县真的不再缺粮食了。

这不,今日一大早,那驿站伙房可是用玉米做出了好多花样的吃食呢。

特别是参了玉米面的馒头,吃起来非常可口,不但嚼着软糯, 还隐隐有股香甜, 可真让人意外啊。

“正是呢, 方才老夫吃着也甚是合口。”

这会儿黄次辅心里想的是,等办完了圣上交代的差事,自己一定要多带些玉米回京城,也好让家中的妻儿,还有小孙孙们尝尝鲜。

对了,还有那红薯,要是吃着也不错的话,他肯定也要带些回去。

坐在后一辆马车里,与二女婿聊着天的周青林,并不知道,此时的黄次辅已经打着连吃带拿的主意了。

马车很快到了新露湾村,村民们一见这么多辆车马进村里来,且赶车马的都是清一色的侍卫来着,不免都有些忐忑,心知来的定是了不起的大人物,忙都跑去喊里正了。

不多会儿里正和村长就火急火燎的赶过来了。

等看到从车上下来的人里面有他们的知县老爷来着,两人顿时安心了不少。

话说,他们地里的红薯如今都已成熟,突然浩浩荡荡地来了这么一大帮子人,村民们都害怕是哪里来挖现成的大人物呢。

想着他们一群升斗小民,就算借给自己十个胆子,到时也不敢拦着啊,所以能不着急吗。

也别说他们瞎担心,你说祖祖辈辈好几代人在地里刨食,只有今年才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丰收,村民们本来就害怕这是一场梦呢,要是突然来这么一下,不是要了他们的命吗。

所以害怕是必然的。

你没看这几日田地里来来回回都是看红薯的人啊。

如今一日不在地里转上几十个圈,那都不算出过门。

还有,那地头上搭着的草棚子你没瞧见吗,这可都是担心一睁眼就见不着粮食的人住的,总觉着日日守在边上才能放心。

是以甭跟咱们这些饿怕肚子的人谈无所谓。

咱们可都上着心,可都有所谓着呢。

周青林领着众人直接去了自己位于半山坡的地里。

当初的薯秧经过几个月的生长,早已遍布了整块土地,蔓枝上的红薯叶在阳光下发着绿油油的光芒。

让周青林诧异的是,侍卫们居然都是自带锄头和镰刀来的,这不,一把把锃光瓦亮的,看着就是崭新的。

本来他就在发愁农具不够使的问题,这下倒是全解决了。

看来老皇帝办事还是挺靠谱的嘛。

周青林哪里会知道,这些锄头可跟景康帝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还是出京之前,江灏催着户部置办的,当时他的原话就是:

“圣上既然让咱们帮着收新粮,那自然要用到锄头和镰刀了,你说咱们这么一百多号人,总不可能都指着人家提供吧?”

张尚书一听,对啊,这南川县穷乡僻壤的,这么多农具哪里拿的出来啊,可别到时耽搁了收粮,于是就划出经费,买买买了。

和昨日抱着看好戏的想法不同,看到侍卫们从马车上拿出一把又一把的锄头,一州七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成了锯嘴的葫芦。

话说,自从昨日知道,那正眼都不瞧他们一眼的两位公子,居然是那莽夫的女婿后,他们就再也不敢多话了。

再加上今日早上在驿站里吃的那顿早饭,让秦知府等人更是心惊了起来。

话说,此时他们的嘴里还留有玉米的余香呢。

为官多年,一州七县自然知道,育出新粮种的功劳,非旁的政绩能相比,他们已经能预见周知县日后的亨通官途了。

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硬杠硬的是傻子,为官为宦的能有几个不机灵的。

所以一州七县都非常识时务地收紧了尾巴。

......

牛三和喜子上前给大家做了示范,两人先用镰刀割了红薯藤,然后锄头离根部微远些的位置再挖下去,这样才不会伤到底下的红薯。

见两人不出几下,就从土里挖出一连串圆溜溜的,看着比侍卫们拳头还要大一些的红疙瘩,黄次辅和张尚书赶忙跑了过去。

“红薯红薯,嗯,这名字和实物还挺相配的。”

黄次辅捧在手里仔细看了起来,别说,提着还挺沉手的,他忙喊了那两个管称重的衙役过来,让他们称一称这串红薯的重量。

张汉和吴春生也没含糊,忙把红薯往秤勾上一挂,然后提起秤钮,再打了打秤杆上挂着的秤砣,等看清秤花上标着的斤两后,忙朗声回道:“两斤六两,大人,这串红薯两斤六两!”

两斤六两?

黄次辅有些不敢相信,一旁的张尚书也有些吃惊,两人看了看那串红薯,再转头瞧了瞧地里绿油油的一大片,突然觉得,那三千五百多斤的亩产量似乎并不是天方夜谭。

村民们看到知县大人已经带头开挖了,忙一个个兴冲冲地跑回家拿锄头镰刀去了。

话说,他们早就等着这一刻了,特别是已经挖过几个红薯尝过美味的人家,更是迫不及待的把装红薯的竹筐都提了出来。

一时间,整个新露湾村喜气洋洋。

既然要计算亩产量,黄次辅便指挥着大家先挖最边上的那一亩地。

得了命令后,一百多名侍卫快步上前,挖的挖,捡的捡,搬的搬,不出一个时辰,就把一亩地的红薯全都挖了出来。

一眼看去,地头里红彤彤的一片。

挖好了红薯,接下来便是过秤了,侍卫们纷纷把红薯装到竹筐里,而后一筐一筐称着重。

一旁的张尚书亲自记下一笔笔重量,而黄次辅则在边上看着对方记的有无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