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林林总总

与其他朝臣差点惊掉下巴不同, 周青林觉得一切都在可理解范围内。

经过这次得风寒、发高烧、差点要老命的事,景康帝会看开也合乎情理。人家想趁着自己还能走能动,好好去享受老年生活不是挺好的吗,难道非得手抓权力直到死才正常。

至于慧郡王被立为皇太孙的事那就更不难理解了, 周青林觉得, 老皇帝肯定是发现了自己大孙子有当帝王的潜力, 不想白白被错过了,所以就早早定下来了呗。

要知道如今太子已有三个儿子,等继位后,说不定马上就要壮大后宫, 到时孩子肯定会越来越多。

景康帝这一道圣旨下了来,基本就确定了李煜在他爹之后的帝王之位, 也杜绝了后患,这样往后兄弟之间也就没啥好争的了, 毕竟再怎么争, 也争不过他们皇祖父金口御言的圣旨去。

所以,对于景康帝的决定周青林只感到突然, 并没觉得有出乎意料的地方。

众人见大司农正躬身向前, 一副竖着耳朵神情专注的样子,都认为对方这是心里乐开了花, 而面上却强装镇定呢。

能不乐开了花吗,陛下禅位,马上就是太子登基,届时皇太孙立马就成了皇太子,如此的话, 大司农家的闺女嫁过去后就是太子妃了, 而大司农就是太子妃的爹了, 且现在是太子妃的爹,往后说不定就是皇后的爹,皇后的爹是啥,那可是妥妥的国丈啊,这样的大好事旁人连做梦都不敢去想呢,大司农倒好,轻轻松松就全都得到了。

再想到人家的大女婿和二女婿,不得不说有些人的运气就是好啊。

在场羡慕嫉妒的众人肯定不会知道,这会儿周青林的专注和他们猜想的美事可没半毛钱关系,人家之所以神情专注,那是因为此时大司农的心正提着呢。

至于为何要提着心,当然是因为害怕啊,害怕老皇帝会突然给他来一道赐婚圣旨啥的,毕竟年前自己给的药也算救了景康帝的命,要是对方又把赐婚当成嘉奖的话,自己就真的欲哭无泪了。

好在直到退了朝,都没见景康帝有半点往赐婚方向发展的迹象,周青林忍不住大大松了口气。

松口气的同时又觉得有些好笑,自己这是快成惊弓之鸟了。

......

禅位大典定在了四月,周青林可以肯定,要不是礼部还有许多程序要走,那景康帝恨不得马上就能退居二线颐养天年了。

这不,如今除了早朝时露一露面外,其他像批阅奏折什么的,景康帝早就移交到太子手上了,用老皇帝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让太子先适应适应,免得接手之后手忙脚乱的。

又不是从未接触过政事,怎么可能手忙脚乱呢,周青林觉得,景康帝这是再为自己的迫不及待找借口呢。

想到之前的舍不得松手,再到如今的最大限度的放权,周青林突然想起了前世的一句话,果然人是最善变的。

而李煜这边,自从被立为皇太孙后,平时所学的东西自然增加了不少。要想将来成为贤君,除了要学孔孟之道和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外,还要学会融会贯通,这样才不会越学越呆板。

景康帝直接担起授学驾驭帝王之术的重任,至于四书五经之类的,则依旧由周青林来教。

一下子多了这么多课程,周青林有些担心小伙子会不会因为压力太大而产生厌学情绪,结果毛事都没有,好几次过来交课业时,还常嚷嚷着要吃水煮肉片还有芝麻软糖什么的,一副十足的馋猫模样,光吃还不够,回去时还得带上一些,说自家皇祖父也爱吃。

……

四月底的时候,景康帝退位为太上皇,李喆正式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景盛。

与此同时,李煜的身份也从原先的皇太孙升级成了皇太子。

当看到太上皇将传国玉玺转交到景盛帝手上时,众朝臣都觉新奇,像这种两帝言笑晏晏,以及言辞恳切的政权交接场景不说见所未见,恐怕连听都未曾听说过吧。

登基过后便是封后大典,皇后入主中宫后,接着又开始了各妃嫔的册封。

一直忙忙碌碌到了七月,本以为终于可以喘口气了,结果又有朝臣提起了皇太子的婚事来,意思是说太子都已经十八了,圣上在这岁数的时候,也是成了亲的,所以可不能再拖着了。

提议一出来,太上皇立马第一个跳出来表示赞同,用他的话说,太子成亲后快给他多生几个小曾孙,这样自己也算福全之人了。

见自己老爹都点头同意了,景盛帝当然没话说,儿子能早点成家也是他所期盼的,当下就着礼部安排起太子的婚事来。

而被通知不日就要成亲的两个当事人,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都有些发愣,怎么突然就要成亲了啊,自己好像都还没准备好呢,再有,那成亲之前不准见面是啥子意思啊,话说这还有好几个月呢。

“煜哥哥,我只要六十六抬聘礼,记住了吗?”怕对方忘记了,周凌雪又叮嘱了一遍。

嗯嗯,李煜点头,表示自己知晓了,到时保证六十六抬绝不带多的。

周青林自然也是被临时通知的那位,与前头嫁大闺女、二闺女时自己完全可以做主不同,太子的婚事属于朝中大事,周青林要做的就是努力配合,人家让你咋做就咋做,完全不给商量的余地,否则就用一句不合祖宗规矩来打发你,最后妥协的只能是周青林。

唉,真是憋屈啊!

所以周青林觉得,先前李煜答应凌雪,说一定会送来六十六抬聘礼的事,他是无论如何都不相信的,太子成婚可是大事,礼部怎么可能只送六十六抬聘礼过来,这不是丢皇家的脸吗。

所以这种哄人的话也只有自家傻闺女才会信。

……

不管天子还是庶民,结亲中所走的六礼依旧都是相同的。

是以过了纳采、问名和纳吉,很快就到了纳征这一日。

一大早,府中上下就准备起来了,摆花盆、挂红绸,众人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

二丫的肚子已经很大了,沈萧小心扶她下了马车,刘莲芝见状忙上前搀扶,见女儿面色红润气色还不错,便放心了许多。

小丫见二姐的肚子比上回又要大了许多,忍不住伸过手去摸了摸,“二姐,小宝宝在肚子里乖不乖啊?”

“乖,我家小玉儿可乖了。”沈萧在一旁笑道。

小玉儿?

刘莲芝惊呆,这不是女娃儿的名字吗?这是已经知道肚子里是个闺女啦?

见自家娘亲有些纳闷的模样,二丫笑着解释,“娃儿在肚子里不爱动弹,相公说肯定是个文文静静的小姑娘来着,于是把小名都给起好了,就叫小玉儿。”

原来是这样啊,想到当年自己怀几个闺女时,除了三闺女外,其他几个在肚子里时的确不爱动弹,所以是女娃的可能性确实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