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第2/3页)

“六姐,选夫婿哪能光看一张脸,家世能力才是最要紧的!”

见自己姐姐很抵触与魏家结亲,已经十三岁的七皇子心下有些不悦,这个姐姐,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懂事一些。

她给父皇添的麻烦还不够多吗,这样也很容易连累他和母妃在父皇心中的印象。

如今,因为她先前惹了容妃导致容妃早产,整个后宫的目光都集中在母妃身上。

三皇兄和四皇兄见了他,也有些针锋相对的意思,明显是开始把他当成了对手。

这种情况他已经无法再继续隐藏下去了,有父皇的支持也不够,还得尽快有自己的忠实班底。

除了他自己未来的皇子妃岳家,姐姐的婚事自然也要利用起来。

魏相深得父皇信任,还有兵部的诸多老部下,其势力若再好好发展一番,与当初的林相也不差什么。

难得父皇不反对,魏相家的次子也没订婚,他们又岂能错过这个机会。

他耐着性子,给六公主说了许多那魏粱的好处。

六公主还是不答应:

“我知道家世能力要紧,可为什么不能再在我的条件上头加个长得好看?我只要肯慢慢挑,整个京城这么多官家子弟,还能找不到几者兼备的?”

七皇子见她顽固不化,顿时冷了脸:

“六姐,你以为你还有很多时间吗?若西疆战事有变,你随时都可能去和亲!到时候,可别怪我和母妃救不了你!”

见向来沉默寡言的弟弟如此疾言厉色,六公主也有些心虚。

毕竟这可是未来的皇帝,是她未来的依靠,她还是得顾忌他的想法的。

“皇弟,好皇弟!”

她拉着七皇子的衣袖撒娇,“你就再给我两个月时间嘛,要是找不到我心仪的,就选你说的魏粱好不好!这可是姐姐的终身大事,总不能草率了是不是!”

七皇子甩开她的手,依旧冷着脸:

“随你。”

这姐姐历来气性大又没分寸,若真逼得急了,闹到父皇面前,还当他有多急不可耐一定要和魏相家结亲。

六公主只当他口是心非地答应了,顿时又高兴起来。不再对此事耿耿于怀。

*

而此时的醇亲王府,得知朝廷即将对西戎开战,王妃直接就晕厥了过去,府中一片兵荒马乱。

年幼的醇亲王世子守在病床前抹眼泪,醇亲王也是愁眉不展,心如刀绞。

两国开战,他完全不敢想,他那被派去和亲的女儿该怎么办。

他多想能去前线,救回女儿。刚才在宫里,他已经求过嘉佑帝了,想让嘉佑帝派他去押运军粮。

可嘉佑帝根本不答应,说他会感情用事,干扰到战事,严令禁止他离京。

嘉佑帝的态度已经表明,若真有万一,女儿成为人质,边军绝不可能顾忌她的性命。

不管是和亲时还是如今,他都没有任何办法拯救自己的女儿。

*

西戎的宣战檄文,除了在京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其实对李洵这边的影响也不小。

肃城离西南方向的蕃平,只有一千一百多里,再加上间接和西戎有贸易关系,还比朝廷提早了一天收到消息。

“殿下,西戎汗国攻占了长宁郡城,向我朝下了宣战檄文,如今镇西大将军下令,已是封闭了所有边城,我们所需要的肉类,皮毛等物,恐怕是无法再从西戎购买。”

来汇报消息的,是负责军中采买物资的军需官卫登。

他原就是李洵的郡王府护卫营中负责采买军需的,后来李洵手下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他就成了军需营指挥使。

除了委托商队采买军需,有时候也会组织民夫和士兵亲自去采买。

斥候兵借着商队与采买便于伪装,还可以给伍汲的情报营分担一些工作。(他们单是负责北疆漫长的边境线与各大战线的事情就已经很忙了)

为此,李洵便把监察西疆动静的事也一并交给了他。

“既如此,便改为向河原与纳古斯牧场采购肉类与皮毛即可。”

对李洵来说,物资比钱珍贵。他几次攻伐北戎,钱财上收获甚巨,在能从别人处采买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对外采买。如今不能对外买了,这才开始消耗自己已有的物资。

卫登立刻道了声遵命,然后又拍马屁道:

“幸好郡王英明,早早拿下了河原和纳古斯城,让咱们有了广大牧场,就算没有西戎也不愁吃肉!”

李洵没理会他的溜须拍马,继续吩咐道:

“记住了,以市场批发价与牧场结算。”

卫登愣了一下:

“郡王……我们自己的牧场,也要给钱吗?”

李洵给了他肯定的答复:

“当然要给。一文钱也不能少。”

在一个国家里,钱只有流动起来才更有价值。他治下虽然不算一个国家,但基本上各方面都已经与大启朝廷单独核算,也大差不离等于一个小国了。

虽然也可以直接从两大牧场调拨牲畜给军营,但如此一来,牧场便会失去很大一笔收入,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按照市价给钱却不一样,牧场有了钱,可以给牧民们发更多工资,能促进消费与商业的繁荣。

而且,他不可能一直用拨钱的方式来养着治下的“国有企业”,得让他们尽早产生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意识。

各机构之间,有预算管着,账算清楚,真金白银给出去买东西,在使用的时候总会心疼一些,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浪费。

卫登虽然不明所以,却还是老老实实地照办了。

西戎向大启宣战的消息,很快在整个肃城官僚内部传开,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好些人都跑来找李洵。

先是林德康,来问他是否要对西戎出兵,是否需要提前准备军需。

毕竟若要打仗,又是长途跋涉去西疆,路上所需的吃食,马匹草料,搭帐篷的油布等物,都有可能需要从各郡县调拨,基本上都得十天半个月,若为了出兵的效率,就必须要提前准备起来。

李洵道:

“暂且不必。打与不打,朝廷还没个准信。而且,镇西大将军乃是三弟的外祖,不到万不得已,恐怕也不会愿意让我去西疆横插一脚。”

曾经鼎德的情况那么危急,嘉佑帝都不愿意让他支援鼎德。更何况如今整个西疆,就算除去严峥率领的五万大军,也还有二十万,兵力还算充足。

而且西戎与西疆守军基本上没怎么交锋过,胜负如何还未可知。若大启朝廷打得轻松,他又贸然前去支援,说不定还能分出一部分兵力,调转枪头来打他这擅离封地的诸侯王。

林德康听后,笑着捋了捋胡须,道:

“殿下能这么想,臣就放心了。先前还担心,郡王会像支援鼎德一样,围魏救赵去攻打西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