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夷北军这次能以最小伤亡, 大获全胜,不仅俘虏无数,还成功将蛮族几大王庭同时攻破,堪称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让边境百姓高兴到相互奔走相告, 都对夷北军推崇不已。

结果在这个风口浪尖上, 竟然传出夷北军这次是因遵照东宫太子的指示,才能取得如此令人惊艳的战绩,几乎让所有听说这个消息的人, 都感到心情有些微妙。

皇上英明睿智、爱民如子的事实,大安百姓都已打心里承认, 毕竟他们对此有着切身经历与感受。

可是太子, 还不到及冠之龄,就说他已拥有可在数千里外指挥夷北军,打出这么一场漂亮仗的本事,怎么那么让人难以置信呢?

随着夷北军大捷的消息, 与夷北军此次是遵照太子制定的策略实施, 才能取得大捷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大安, 迅速引起士林与百姓们的热议。

何殊当了十三年太子,这是第二次在大安范围内引起这么高的关注与议论。

上次还是在正宁九年,太子提出税改方案,以及户部向东宫公开道歉, 坦承户部在过多年里,曾挪用东宫产业多少真金白银时。

当时就有许多人猜测, 那税改方案应该是皇上为帮太子争取民心拥护, 巩固太子的地位, 为太子增加影响力,才会借太子的名义提出那场税改。

后来的事实也表明,皇上的苦心没有白费,从税改方案中受益的广大底层老百姓,都对提出税改方案的太子感激不已,称颂他是位与皇上一样贤明的太子。

在没有外人的提醒下,这些老百姓不会主动质疑什么,从来都是朝廷说什么他们信什么。

可是这次竟然传出太子还具有在数千里之外,成功指挥一场大战,并完美获胜的能力,就让许多人就接受不了了,认为皇上实在是宠太子太过。

为了强捧太子,不惜为太子抢占夷北军诸位将士的功劳,哪怕他们能够理解皇上一心为独子打算的想法,也无法接受这么过分的做法。

于是朝廷在各地安置的建言箱,继初期的时常爆箱过后,逐渐冷清了数年,如今再次出现爆箱的火热现象。

有许多文林中人,都直言不讳地指出皇上此举的不妥,认为太子最需要的是好好读书,多读书,得到更好的教导,而不是像这般,往他身上堆砌并不属于他的功劳。

从长远看,这样做的结果,只会给太子留下隐患,与国无益。

“哈哈,若非朕比这世上所有人都清楚,那些本就是你的功劳,绝对不存在朕为了捧你,强夺人家夷北军将士功劳的可能,看到这些人的苦心相劝,朕绝对会忍不住动摇。”

或者说,若非他比所有人都更清楚太子的本事,看到这些可谓是众口一词的劝诫,他甚至会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干了那些让人大力抨击的操作。

虽然这些早在何殊预料之中,但是看到那些人,尤其是那些文人的反应那么激烈,她也忍不住苦笑。

“看来儿臣这些年的草包形象,可以说是已然深入人心啊。”

正宁帝深以为然的点头,“是啊,之前让你在人前多走动些,言语多些,你总是不愿听,而且你完全可以让胡庆元在公开这个消息时,直接公开你的谕旨为证,让那些将军出面为你作证,为何却要这么拖着?给人留下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不好吧?”

何殊却对此十分淡定,“儿臣这次采取的是欲扬先抑的策略,加重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印象,等到那些舆论发酵到一定地步后,再公开证人证据,更具可信力。”

何殊想的是要趁此机会为自己立威,洗白自己此前在外留下的草包形象,同时也为增强自己在军中将士心中的影响力。

世人往往都会对这种充满戏剧性的意外反转更感兴趣,印象也更深,何况是他们误会她没有真才实学,是在沽名钓誉在前。

正宁帝还没有见识过欲扬先抑和事情反转,所具备的威力,听她说得这么有信心,只得三感慨道。

“反正皇儿的主意向来多,希望你这次也能如愿得好。”

与此同时,合城中的瑞王妃等人,已在处置好家当,收拾好方便携带的行李后,准备在近日出发前往临海府。

瑞王妃虽然不舍,但也不得不忍痛辞去奇珍阁大掌柜的职位,与自己看好并推荐的继位者办好各种交接。

这次将要一起出海的,除了何家与左家的家眷,还有早年跟着瑞王一起被发配到合城,又一起出海的其他几家家眷,彼此都是姻亲,关系很亲近的那种亲戚。

大半家累少的人家,已选择在此前先行一步,先去了临海府。

瑞王妃等人之所以没有急着走,一来是为办奇珍阁的大掌柜一职的交接事宜,二来则是因考虑到合城的形势问题。

她担心自己若在城里正在流传着蛮族联军将要来袭,合城有被攻破之危的紧要关头离开,会加深城中百姓的恐慌。

毕竟她是在合城拥有一定声望与地位,外人心中可以手眼通天的奇珍阁大掌柜,在别人看来,她肯定知道更多真相,而事实则是她虽然是某些信息传递的经手人,却没看过具体内容。

不过在她看来,夷北军既然没有让官方组织百姓撤退,就意味着情况没到那么危急的地步,轻易撤离,只会给那些家境不宽裕的百姓增加压力和负担。

所以她在办好奇珍阁大掌柜的交接后,也没有急着离开,哪怕她有不得不离开的正当理由。

怀着这样的顾虑在合城一留,就留到了夷北军大捷的消息,合城内外所弥漫的那种紧张氛围一消而空,瑞王妃等是人的离开也正式提上日程。

被发配到合城的这十多年,这些人都可谓是经历复杂,感触良多,如今真到了将要离开的时候,心中甚至还涌出一些不舍。

毕竟他们在这里经历过苦难,也经历过可以挣脱泥泞的喜悦,还经历过各种奋斗与努力,并取得相应的回报。

远离了昔日的尊荣与富贵,过着这种简单而又平静,就算身体需要受些累的生活,也有着别样的充实与满足,让他们乐在其中。

“现在一出去,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皇上不该抢占夷北军将士的功劳,放到太子殿下身上的事,但我总觉得,陛下不像是会做这种事的人。”

在洛氏看来,那样一位对他们这些人都能如此宽仁大度的皇帝,怎么可能会为了一己之私,做出抢占别人功劳的举动?

可是夷北军仿佛没有听到外边的那些议论,一直没有出面解释的行为,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确定其中到底存在怎样的内情。

洛氏点头附和道,“我也觉得这事有些蹊跷,那可是夷北军,要真被抢了功劳,哪怕大将军是大驸马,恐怕也会难堵悠悠之口,可是你们看看,那夷北军上下,只顾着为打胜仗感到高兴,没有半点怨言,哪像被抢功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