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夜里应雨时回到家,儿女们全都很关切地问起别逢君的体检结果。

她告诉儿女们——别逢君的体检结果就是,没有大毛病,但小事儿不断。

他有低血压和低血糖反应,另外还有冠心病症状、骨质疏松、颈椎病和关节炎。

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儿,可小毛病多了,也是挺麻烦的。

应雨时心疼得不得了,于晚饭时分召开家庭会议,宣布了一系列针对别逢君的体育锻炼,包括每天早晚快步走、做广播体操,还又安排儿媳们除了早饭之外,午饭和晚饭必须要做点儿适合别逢君吃的药膳……

单朝凤和王宗秀就讨论起药膳要怎么做,栀栀则很有兴趣的想和爸爸一起锻炼,“爸爸,我俩从明天开始一块儿锻炼吧!我也要减肥……不是,锻炼身体!”

目前距离她和黎恕的婚期还剩十来天,她非常迫切地想要管理好自己的身材。至少得把小肚腩收一收,不然穿裙子不好看……

应雨时和别逢君都不喜欢女儿把减肥二字挂在嘴边。

但是锻炼身体是好事,值得鼓励。

再说了,趁着栀栀休假在家,让她监督和陪同别逢君一块儿锻炼,父女俩有个伴儿也挺好的。

一大家子刻意避开有关于别芃芃的所有话题,热热闹闹地吃起了晚饭。

除去聊完了别逢君和栀栀一块儿锻炼健身的事情以后,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七月十八日即将举办的嫁女宴。

别家的嫁女宴,就设在本单位食堂。

应雨时和别逢君准备给栀栀和黎恕举办流水席,掌勺师傅就是单位大厨,这个没啥问题。

但需要调度的是各种食材、瓜子花生糖果、酒水饮料香烟、果盘等等。

——应雨时请棠棠的奶奶魏奶奶帮忙,定下了若干瓜果蔬菜,到时候也会在七月十八一大早送过来。

——王宗秀托本市屠宰场的朋友帮忙,订了三头生猪,会在七月十七那天屠宰好,猪肉会直接送到钢铁厂食堂来。

——栀栀的奶奶攒了一大麻袋的山核桃,已经请人用长途班车托运了过来,但还需要炒制。

——单朝凤请烟酒公司的朋友帮忙,订了不少的瓶装酒和香烟。

——别燕南卯足了心思搞各种票,而且他搞的还是淮安那边的票,目前已经攒齐了自行车票和缝纫机票……他还想再搞一个半导收音机票,但目前进展还不是那么的顺利……

……

现在大家每天晚上吃晚饭的时候,都会汇总一下自己负责的婚礼方面的进展。

家人们说说笑笑的,气氛幸福又温馨。

从第二天起,栀栀每天早晚都和爸爸一起去散步。

父女俩每天早上六点起来,六点一刻钟出门,六点五十回来。

别逢君的情况不适合跑步,所以父女俩出门以后,父亲快走、女儿慢跑,围着小操场跑上十圈儿……然后别逢君回家洗澡换衣吃早饭去单位上班,栀栀有时候和爸爸一起回家,有时候觉得还不尽兴就再继续跑几圈……

这一天,栀栀和爸爸跑完步回到家,爸爸洗完澡换了衣裳吃完早饭就急匆匆上班儿去了,栀栀吃了一个素包子一碗白粥,然后把家里收拾了一下做了一会儿家务,这才开始亲手写请帖。

这个年代可没有印刷好的精美请帖,所以全都要自己做。

怎么做呢?

因为是嫁女(妹)宴嘛,所以每一份喜帖就是一份信。

家里人买了好多牛皮纸回来,栀栀需要把这些牛皮纸裁成合适的尺寸,用浆糊贴好,做成一个牛皮信封。再裁剪一张窄窄的红纸贴在牛皮信封上,用毛笔书写“请柬”二字。

信纸的内容呢,就是一句很简单的“值吾女(妹)别栀栀与吾婿(妹婿)黎恕新婚大喜之日,特邀请您XXX一家于七月十八日下午五时许,莅临钢铁厂食堂赴薄宴庆贺,XXX敬上。”

收到喜帖的宾客,会在赴宴的时候,直接将份子钱塞进红皮喜封里,再在信封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例如“潘少刚夫妇庆贺别栀栀黎恕新婚大喜”,这样,负责收礼金的亲友才能做好登记工作。

写请帖也是个力气活。

栀栀一天最多能写二百多封左右……

简直累得手都快要断了好嘛!

这一天,栀栀写着写着……钢笔居然写不出墨水了?再一看,不但笔胆里的墨水用尽,连墨水瓶里的墨水也没了!

她只好出了门,上厂子里的子弟学校对面的小卖部那儿去买墨水。

买完墨水以后,栀栀正准备回家……

迎面却遇上了一个熟人——别燕南的前妻王爱琳?!

王爱琳一脸黯然地踏进了小卖部,还没说话,就先长长地叹了口气。

栀栀立刻警觉了起来。

她转身又进了小卖部,买了一根桔子冰棍儿,坐在小卖部门口那儿慢慢地吃。

王爱琳以前还是别燕南妻子的时候就很少来钢铁厂,她还离开松市七八年了,小卖部里的人根本就不认识她。

她在小卖部里转悠了几圈儿,最后大约是看售货员朱大姐比较面善,于是上前问道:“同志你好,我……能不能请你帮我一个忙?”

朱大姐问道:“什么事?”

王爱琳,“是这样的,我想见我女儿一面……她就在子弟小学里上学。可是老师不让我见她……哪怕我向老师解释说,我是孩子的妈妈,可老师就是说不让,还说是她爸爸特别交代的!”

“所以我在想,会不会是因为……我很少来这儿,老师不认识我,才会生出这样的误会。同志,能不能麻烦你……你假装是孩子的亲戚,然后和老师说一下,把孩子带出来……我保证我就只看看孩子,看完我就走。”

栀栀不动声色地看了王爱琳一眼。

朱大姐也奇怪地打量着王爱琳。

——朱大姐不认识王爱琳,但想着本厂子弟小学不仅仅招收本厂适龄学生,附近村民们的孩子,只要想来上学的,都可以来上学。

她觉得王爱琳和她的丈夫、以及她的孩子有可能并不是本厂的人。

朱大姐就更好奇了,问道:“你是孩子的妈,为啥你男人不让你见孩子?”

王爱琳犹豫半晌,如实托出,“因为我和孩子爸爸离了婚,他对我心怀怨忿,天天在孩子面前说我的坏话,也不想让孩子认我。”

朱大姐皱眉,“那你和男方为啥离婚?你做了些什么人神共愤的事吗?男方为什么不让你认孩子?”

——在这个年代,少有人离婚。并不相爱的夫妻比比皆是,但大多数都能为了家庭、老人和子女,大家凑和着过下去。

都到了离婚收场的地步、而且一方不让另一方看孩子……

朱大姐认为,眼前这年轻女人和丈夫离了婚,一定是有着很严重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