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沟 8(第2/4页)

“看到了!”幸长副教授吐了一口气。

潜艇前面的两只探照灯光束的正下方,一个黄褐色的圆圈迎着灯光慢慢地漂上来;圆圈十分整齐。紧接着,两个、三个,油炸圈状的泥水形成的圆圈,呈螺旋式缓缓上升。这是压舱钢球落到海底后撞击出来的泥土圈,混浊的泥土从海底直往上冒。锚链长长地拖到了海底,只有横卧在海底的链条本身的重量能显出一点浮力。潜艇在距海底一点五米的地方停了下来。

灰黄色泥土形成的烟云翻滚了几下,便在秒速一厘米以下——甚至几毫米的海流作用下缓缓散开,这时,寂静、冰冷、褐色的海底沙砾尽显眼前。探照灯调整了几下角度,射出的光线犹如沙漠自身的颜色,灰中带黄,稍远一点,又带点海底的暗蓝色。而从水平方向望去,这两只大功率探照灯给人的感觉竟像是根本没有打开一样。海沟底部深不可测的厚重的黑暗近在咫尺。深海底的海水原本清澈,当泥云团摇晃着渐渐散去后,光线反射出的悬浊物就几乎消失了。

“海神号”抛锚停稳后,就像一只悬挂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下的气球被一把铁锁锁住,悬在空中动弹不得,只能乖乖地向下及四周射出六道强光,颇有些瑜伽行者坐禅的味道……

死一般的寂静从海底的四面八方包围着这个短胖的乘载物,无论是潜艇外壳还是卷叶状的船舱,此时此刻都在承受着每平方厘米八百千克——八百个大气压的压力。在这里,就连海水自身都逃脱不了被压缩的命运,密度陡然增大了百分之四。它的压力也将这一望无际的淤泥沙漠死死地压在脚下。潜艇舱内的温度下降到了十二摄氏度,水温是一点五摄氏度。舱内的三个人被十五厘米厚的钢化玻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不敢咳嗽一声。

“现在……”小野寺轻声轻气地说,“已经是海沟的底部,深度是七千六百四十米。”

像是被这声音吓醒了一般,两个学者这才开始压低嗓音,你一言我一语地探讨起来。

“就在那儿……”田所博士用手指了一下。

幸长副教授点了点头。——海底的表层上面由西向东有几条波状痕迹。

“就在最近,”幸长副教授说,“这里来过能量极大的海底暗流,从西到东。而旧的波纹标记在那边,呈南北走向。”

“那个呢?”田所博士问,“那个长长的沟壑一样的东西是什么?”

“不知道。”幸长副教授摇摇头,“会不会是生物爬行后留下的拖痕?”

“这么深的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鼻涕虫?”田所博士说,“有好几米宽哟!”

随着闪光灯的不断闪烁,潜艇内不时响起幸长副教授的相机发出的清脆的快门声。田所博士则把带上潜艇的超精密重力计紧紧抱在怀里。

“在这个深度能动一下吗?”幸长副教授向小野寺问道,“船头向右七度左右的方向。”

小野寺打开视屏,然后放出了一些压舱钢球。窗外仍然被泥烟团团围住。“海神号”向上提了一下锚链,没用方向舵,以锚链为轴,启动水下喷射器,船艏对准幸长副教授说的角度微微向前移动了下。

泥烟中一条宽七八米的沟槽显现出来——像是来历不明的生物爬行后留下的,又像是被一块巨大的岩石落下砸出来的。

“前面还有……”幸长副教授小声嘟哝了一句,“而且还是好几条。”

“你觉得像什么?”田所博士问。

“说不清楚……”小野寺摇摇头,“我下过两三次海沟,但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见到。”

数条沟槽横在海底——每条沟槽的宽度都在四五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七八米,由西向东,长长地望不到尽头。有一样东西在这海底活动过,难道是一个巨大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生物所为?

“这一地带是否与超重力异常有关?”幸长副教授问道。

“不知道,”田所博士一边卷着十六毫米胶卷,一边回应道,“跟踪它走一趟怎么样?”

小野寺没吭声,微微地提了一下升降舵。——突然,“嘭”的一声,潜艇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撞了一下。

“又怎么了?”田所博士问。

“不知道……海水中出现振动。”小野寺看了一下仪表盘。

头顶上的指挥塔“啪”地响了一声。紧接着又发出“嘭,嘭”的声音,水波不断地碰撞着艇体。

“海底地震?”

“好像是……”

“真要是地震,恐怕就没那么轻松了。”幸长副教授说,“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这只不过是微振动而已。”

“简直就是在踢潜艇的肚子,有这种振法的微振动?”田所博士有些不高兴,“你知道振动波是从哪个方向来的吧?”

“好像是正东方向。”小野寺看了一眼振动仪“吱吱”地记录下来的图表,回答说。

“走吧!”田所博士说,“去跟踪那妖怪鼻涕虫爬过的痕迹!”

小野寺将电台功率调至最大,使用最长波段呼叫“巽丸号”。过了好一会儿,接收器里才传出结城的声音,但噪音很大,信号衰减得十分严重。

“什么事?”结城的声音听起来很小,“我看不到你们,到海底了吧?我们刚刚用超声波测了一下你们现在的深度。”

“你们发现海水异常振动了吗?”

“等一下。”

接收器里传出一阵“扑哧扑哧,嘎哒嘎哒”的噪声。

“记录仪上什么都没显示。”结城的声音再次传来。潜艇上方显然聚集了大量的含有金属元素的浮游生物群,所以,才会不时出现这种干扰现象。

“‘大东丸三号’在水下一百米处放了声音接收器,但好像也没什么感觉,我查了图表,记录了不少微振动,看不太清楚。”

看来就只能这样了,小野寺心里对自己说,如果是那种程度的振幅振动,肯定会随着海水密度的不断减少而消散,在冷暖交界层被完全反射掉。

“OK!”小野寺对着话筒说,“我们在海沟底部发现了奇怪的沟槽,马上向东做进一步的调查,请确定方位。”

“明白,”结城说,“请一分钟后发出信号,此后每隔一分钟发送一次声波。”

小野寺盯着秒表,一分钟后,通过设置在“海神号”指挥塔上的超声波振动器向海面上发送了信号。确认方位的信号反馈回来后,他将振动频率调至每分钟一次。然后,驾驶潜艇向前方驶去。潜艇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三海里,目标是第三个沟槽。那里并不是海沟的最底部,只是一个倾斜度大约为二十分的、偏东倾斜的斜坡。“海神号”依靠锚链与海底一直保持一定的距离,随着潜艇不断向前推进,微水压计的指针开始缓慢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