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弃职赴考(第2/2页)

就连范阳卢氏嫡系子弟卢询祖,在高澄巡视河北之前,也只是一名普通僚佐。

与卢询祖同一时期进入高澄幕府的魏收,就是耐不住寂寞,在孙搴死后,受司马子如推荐,迅速改换门庭,任职高欢幕府。

只能凡事具有两面性,高澄在幕府升迁上,不愿冷了旧人之心,却也让新人难以出头,只能说有利有弊吧。

至少,在幕僚们的才学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对高澄来说,利大于弊。

但他也吸取这一教训,加快了中高级幕僚转任朝官的速度,为庞大的大将军府底层僚佐,腾出上升空间。

崔氏亡故后,王晞在家埋头苦读,准备科举,势要在经典科一拔头魁。

值得一提的还是长兄王昕,原本肥胖的他,却因悲伤过度,以致终身赢瘠,瘦得都快没个人模样了。

当王昕返回为洛阳后,面见高澄时,身型的明显变化也让高澄感到惊诧。

仔细想想自己曾经学习异父异母亲兄弟萧纶的一些作为,高澄不由感到汗颜。

崔赡与王晞作为两类人的代表,即在地方担任僚佐,却弃职参考,以及士族白身子弟,放弃僚佐途径,参加科举。

这两类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士族白身子弟,他们大部分报考经典科,这既有经典科最为显贵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许多人所学就是治经典。

这一科,贫寒学子最难冒头,反倒是刑名、算术、农事、工事四科,或许还有机会。

但科举初期士族子弟凭借对知识的垄断,占据录取考生的绝大部分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除非高澄亲自下场,在录取时有失公平,才有可能改变这一现象。

但这注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熟稔律法的宋钦道已经被从封述的著法队伍中抽离出来,高澄没有赐予官爵打的就是让他参与科举的主意。

因科举要返回原籍,临行前,高澄亲自考较过一番,再与封述等法学大家深入交流后,宋钦道对律法的认知果然大有增益。

高澄授意宋钦道走科考道路,参与刑名科考试,并非临时起意,迫于世俗偏见,高澄必须突出经典科的地位。

但他也希望在刑名、算术、农事、工事四科中,树立典型、榜样,勿使这四科被世人所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