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2/2页)

若非今日被元氏戳穿,这桩秘密他这辈子都不会说出来,他和靖王也永远都只是养父养子的关系。

可如今已经被他听到,便再也没有隐瞒的必要,又告诉了她的身世,“她乃谢仆射的亲姑姑。”

真相被揭开,一切都明朗了。

为何当年他攻入东都后,在那么多的人才中偏生看中了谢道林,将其封为开国第一丞相。

而又为何谢道林会在风光最盛之时,甘愿辞官,回到凤城。

儿时他并非不介意,也曾无数次地问过他自己的父亲是谁,都没能得到答复,靖王僵住的神色,慢慢地变淡,目光一片黯然。

皇上一直看着他,见他如此,心头一抽,哑声道:“是朕对不起你们母子……”

靖王没应,片刻后行礼道:“父皇若无要事,儿臣先告退了。”

知道他一时接受不了,皇上也不勉强他,忙点头道,“行,你先回府上,好好歇息。”

太子藏匿在东都,等了一天的消息,没想到等到的却是这样的晴天霹雳。

靖王竟然是父皇的亲生儿子,且还是长子。

那自己算什么?

胸腔的怒火将他整个人都烧了起来,坐立不安,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半路而劫不说,如今还来告诉他,那位一直被他尊敬,且以为只爱他一人的父亲,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一个私生子。

从始至终,他爱的只有他那一个儿子。

自己的太子之位没了,父亲也没了。

突然的落空如同被人遗弃,内心的恐慌化为了无尽的愤怒,不断拍打他的胸腔,吞灭他的理智。

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此刻要是自己不争不夺,便彻底一无所有,他的家,他的江山,他所有的一切,包括性命,都将消失。

沉下心来,吩咐身边的随从:“立马传我命令,即刻派兵进中州,不惜一切代价,屠了凤城。”他靖王不是来夺他的家吗,那就先让他的家人陪葬。

至于这东都,不是他不仁,而是父皇太让自己失望了。

从暗桩出来,太子压低头顶的草帽,带人穿过暗巷,一路到了元相的府邸。

元相也刚收到消息,同太子一样,内心极具震惊和惶恐,靖王一旦被立为太子,不只是周延和皇后,还有他元氏一族,一个都逃不掉。

是坐以待毙,还是放手一搏?

成了能登天,可一旦败了,便是灭族的灾难。

自己再加上太子,到底有多少胜算,足不足让他堵上全族人的性命,去冒这个险。

正打算派人去南城,先探探太子的想法,人还没走出府邸,门房便过来悄声传话:“殿下来了。”

今儿傍晚的一场火烧云,把天空烧成了血红。

东都的几道城门,日落前准时上了锁,到了亥时,靠近闹市的新宋门、固门,卫门,三扇城门却悄悄地敞开。

冷月下,几队铁骑,悄无声息地闯入了城门之内。

街头上热闹人没有半丝防备,突然被闯进的马匹冲散,惊魂未定,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何事。

等行门指挥使得到消息,铁骑已分兵两路,一路杀向靖王府,一路到了皇城脚下的内城门。

“报——”一道呼声,惊醒了守城的兵将。

与其同时,沉睡中的内城门,也被震耳的马蹄声划破了宁静。

铁骑来势凶猛,熟门熟路地到了旧宋门,很快架起了云梯,爬到一半之时,突见漆黑的城门上方亮起了密密麻麻的火把,火光的光亮,把底下众人惊愕的神色照得清清楚楚。

也包括了太子那张狰狞的面孔。

还没等他想明白是哪里出了岔子,一只马军司的骑兵,以雷鸣不及掩耳的速度,从左右两侧杀了过来,将其围在了中间。

厮杀声伴着血腥味,半夜才消停。

温殊色坐在灯下等了半宿,这回不仅郎君没回来,连闵章都没回宅子了。

倒不像是同她置气。

要是置气,昨夜他不会回来。

可惜昨夜她没把握好机会,知道自己酒后失了德,没那个脸再上门,本想等今日人回来了,她去问问,七巧节要来了,他有没有什么想法。

等到半夜,还没见到人影,估计八成是回不来了,灭完灯刚要入梦,门外便传来了晴姑姑的声音,“娘子……”

温殊色翻身起来,打开门,晴姑姑提着纱灯立在门外,神色着急,“刚才文叔来了,说是今儿夜里太子造反,内城门那边都快血流成河了,马军司的人也在里面……”晴姑姑还没提到姑爷二字,温殊色的脸色已经煞白。

返回屋内,匆匆忙忙地套上外衫,顾不了那么多了,坐了文叔的马车,一路赶往马军司。

马军司一片灯火通明。

伤员不断从内城门往里抬,赵淮和闵章把人从马背上抬下来时,湿漉漉的一滩血迹,已顺着马背在往下滴。

“快,宣军医!”

两人把人抬进了屋内,军医很快上前查看,只见一只铁箭头,穿过了榻上人的肩甲骨,人倒是清醒的,面色却没有半点血色,“我没事。”

赵淮眼皮子一抽。

自己在马军司呆了两三年了,见过不要命的,可还从未见过像谢都虞这等拼命之人。

今夜他临时叫上了所有的人马,埋伏在了内城门,只说了一句,“想要立功的,就给我打起精神来。”

所有人都不知道出了何事,怎么也没想到太子会造反。

马军司这一队人马,见到叛军时,确实个个都很兴奋,头儿更是发疯,竟一人冲进重围,在一众铁骑的刀枪下,生擒了太子,他要是再慢些,估计这会子人也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