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赚翻了(第2/3页)

夏瑄听罢,感觉晕乎乎的:“怎么好像到头来,谁也没吃亏。”

夏原吉道:“老夫只想要回那些钱,为何要教人吃亏?”

夏瑄便唯唯诺诺地道:“那……那儿子回头去与金家的人……商议商议……”

夏原吉道:“到时,别把老夫牵扯进来。”

夏瑄点点头道:“儿子明白,若是我等所为,那便是少不更事,可若是牵涉到了父亲,就成了蓄谋已久了。”

夏原吉感慨:“哎……若不是为了祖宗的家业,何至如此!我堂堂夏原吉……实不该出此下策。”

夏瑄却道:“这是上谋,如何算是下策呢?”

“你懂个什么,为天下和社稷谋划,这才是上谋,为这门户私计去绞尽脑汁,再高明也是下策。”

夏瑄苦着脸道:“儿子受教了。”

夏原吉于是再没说什么,只是端起了茶盏,若有所思地抱着茶盏纹丝不动,双目失神。

栖霞这儿,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通车大典,几乎所有人都在忙碌。

铁路终于贯通,途径十三县还有栖霞,设十四站,如今已经过了检修和试运营之后,一切准备妥当。

新的车头,运力大大的增加,速度也有所提升,已经能从一个时辰三十里,达到四十里了。

如此一来,等于时速抵达了二十里,这个速度,虽然不值一提,可对这个时代而言,已算是效率大增。

最重要的是,这玩意可以通宵达旦的通行,一昼夜时间,可行四百多里。

张安世随即,开始让人计算货运和客运的价格,在经过大量的计算之后,在确保盈利的基础之上,价格折算了出来。

比之当下普遍的陆路运输条件,运费足足降低了一倍。

且在足足降低了一倍的基础上,货物的运力更不知提振多少,最可怕的是……它能达到准时准点的抵达。

区分农业社会和商业社会最大的条件就在于时间的观念。

在后世,人们总说某些落后之地的人没有时间观念,这其实并非是人种的诧异,而在于……这些落后的区域,他们普遍没有较为准点的交通措施,譬如同样一批货,从此处运到彼处,在没有火车之前,往往可能中间的误差会高达十天的时间,有时快一些,半个月之久,若是中途遭遇了变故,则可能一月。

这对农业社会的人而言,可谓是习以为常,耽误几天事的功夫而已,可对于整个太平府普遍的作坊还有商贾们而言,其实却是难以承受的。

我的作坊需要用料来生产,结果你耽搁了十天半个月送来,那我岂不是要准备吃土?

这就导致,许多作坊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就不得不提前的建立大量的仓库,备下大量的原料,以防这运输带来的时间误差。

如此,作坊的运营成本大大增加,仓储的成本也大大增加,而且因为提前备货,对资金的压力,也是不可想象的。

可若是铁路能大大的降低时间上的误差,这所带来的无形收益,甚至不是运输价格降低可以比拟的。

因此……当兴建的铁路司开始布告诸县商贾和军马百姓,新铁路的措施之后,寻常的百姓或许还后知后觉,可春暖鸭先知,诸多商贾闻言,已是闻风而动。

试运营的铁轨,这几日都是人满为患,不少商贾提前来观摩,一时之间,盛况空前。

不少人已开始于铁路司签署提前的货运单,毕竟不少的商贾,他们往往有固定的客户,需要隔三差五地将一车车的货送出去。

这铁路不但大大缩减了运输的时间,而且还能确保准点,甚至运输的价钱比之从前还低不少。怎么看待,都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各处车站,人潮汹涌,都是穿着松江布或是栖霞新布的商贾,甚至还有人亲自乘坐体验一番,随即便将此等稀罕之物,四处传播。

这样的热度,远远超出了张安世的想象之外。

他原以为,人们未必愿意一下子接受这样的新鲜事物。

可显然他是低估了明朝人对于新事物的热情。

此时想想,明清往往被人一并提出,可实际上,明人与清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就好像同样是外来事物,哪怕是士大夫阶层,那种接受程度都完全迥异。更何况是以商贾为主导的太平府呢?

“都督,现在那栖霞站,每日都有数百商贾在那,驱都驱不走呢。”

说话的乃是高祥,高祥笑了笑,接着道:“下官也去试了试,确实骇人,世上竟有此物,真是万万不曾想到。”

张安世今日的心情显然很好,笑着道:“好了,典礼的事,再想想哪里有没有遗漏,可不能出错,不然吃不了兜着走。”

高祥道:“是。”

另一边,杨溥道:“如今这铁路司,眼下可运营的蒸汽机车,有三十,主要是调度方面,尚需改进,等将来若是熟稔了,若是能增加到五十,便再好不过!”

“现在的订单,已经差不多要满了,如今……下官在想……是否增加一些运力,一车只挂八个挂车,是不是太少了一些?”

“不急,慢慢地来。”张安世从容地道:“这事交给徐景昌他们去想办法,铁路司的运营,还有人员的培训,切切不能出差错,出了差错,就唯你是问了。”

三十车每日同时跑,是个什么概念?是三十辆车在这一条数百里长的线路上,几乎可以做到日夜不歇,运输出三千吨,也即是六百万斤,接近五万石的运量,这还只是一日。

一月下来,便是一百五十万石。

若是一年,即可几乎将整个大明的粮赋统统运输完毕。

可是明朝要运输这些粮赋,需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呢?几乎上官府为了运输钱粮,征募的民夫就有数百万之众,且这些民夫,往往往返就需数月。

当然,眼下这铁路线,只在太平府运行而已。

张安世接着道:“铁路司这边……运营之后,账目一定要清晰,所有的人员,也需定员定额,除此之外……这铁路司下辖的铁路巡检司,从现在起,也要时刻巡视铁路沿线,以备盗抢之事,这铁路司的担子不小,杨学士,你的责任也是不轻啊。”

杨溥微笑道:“都督放心便是,下官尽力而为。”

“不能是尽力,是决不能出差错,出了差错,便是唯你是问。”

“是。”

一切准备妥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良辰吉日已至。

这一日,张安世一大清早便穿着钦赐蟒袍,率右都督府以及太平府上下官吏,提前至栖霞边境侯驾。

圣驾直到正午才抵达。

张安世上前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