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荣归(第2/2页)

这样的军队,可战天灾,亦可克外敌呀。东突厥大败,似乎在情理之中了。

荣归不是一种简单的荣誉,而是一种大礼节,从长安二十里外就有人迎接。

十里外,有官员迎接并且有祭祀天地的礼节。

五里外,观礼的百姓可列队两侧,但直道上却不允许任何闲杂人等靠近。

三里外,礼部官员出迎,乐礼起,披红。

两个棺木被漆成了大红色,棺盖半盖着,有道士、和尚开始为死者作祭祀。

长安城一里外,礼部尚书王及善带队亲迎,读赞文。

长安城正南明德门前,李二亲自到场。棺材没有落地,由十八个精壮的汉子抬着,十八根丝带上写着最初抬棺的十八宿老的名字。让老人家真的把棺材从洛阳抬回长安,怕十八个老人家没有一个能够再活着了,累也累死了。

李二将手按在棺材长,深吸一口气:“英雄,归来兮!……”

很古雅的招魂词,能让十八宿老抬棺英雄,李二值得亲自去念这个祭祀的文书。更何况李元兴军制改革的表章还在李二的书房中,李二不敢批,因为李元兴给军士们的地位太高了,他怕受到朝臣的反对。

眼下,就算有这个荣归的大事,李二还是不敢拿出那份表章,只能多作一些,为李元兴日后的军制改革作一些铺垫罢了。

两位军士的家属也在迎接的队伍之中。

伤心是固然的,从军之后,在家人心中他们已经多半条命丢掉了,上战场就有可能不再回来。可一个人,在死后能得到这样大的殊荣,这是给整个家族带来了巨大的荣耀。

几个老人家挺直了腰板,他们心中感受到的是荣耀。

跟着一起回来的,有崔敦礼,还有一个人,却是慈苦。在李元兴如愿的把少林寺清洗之后,慈苦更是清楚大唐的佛门应该如何发展了。

“圣上,秦王殿下上表,请求送两人入镇魂阁!”

镇魂阁!在几个月前出现的名字,刻有镇魂两字的石碑还是大唐皇帝亲笔,位于大慈恩寺之中。入镇魂阁的只有军人,放镇魂阁就代表着万古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