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三章,无为而治的时代过去了(第2/2页)

可是到了下面的衙门和各地方的官府衙门时,这些官员根本就没有什么动静,皇帝的圣旨是圣旨,不过只是在京城,这出了京,皇帝的圣旨也只是圣旨了。

这就是一个极其可怕的现象。

皇帝对大明各地、各个方面的掌控几乎是没有什么掌控,这也是为什么再过几十年的时候,张居正要进行改革,要制定考成制度的原因了。

因为不仅仅是对皇帝的旨意没有任何的反应,这内阁的政令,朝廷的政令到了各地方也基本上都成了一纸空文,各级官员该干嘛还是干嘛,该摸鱼还是摸鱼,该吃吃喝喝还是吃吃喝喝。

反正做事不做事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于做事一旦出事了,还会有责任,不做事还能够更轻松一些。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没有考成制度的情况下,这官员的升迁之类的,完全就是看关系,看银子,根本就不看你是不是有能力,到底有没有做多少事情。

很简单的来说,内阁首辅刘健的老乡刘宇,也就是那个在太原、大同的三边总制,他能够当三边总制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少的能力,而是因为他是刘健的老乡,都是河南人,时常给刘健送送萧敬什么的,深受刘健的器重,故而在刘健的推荐下当上了三边总制。

类似于刘宇这样的案例,那不知道有多少,大明的官场,始终看得是关系,而不是能力,不过这一点,自古都差不多,古今中外也基本如此。

可是官员毫无作为,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现象也是导致了大明朝政的腐烂,皇帝也只能管管朝中的这些大臣,至于朝中的大臣也只能够管管京城,放大到整个大明朝。

皇帝的圣旨出不了京城,朝中的政令到了地方是一纸空文。

这也就是为什么弘治皇帝会大力支持刘晋进行吏治改革的原因,因为弘治皇帝深深的感受到了一种无力感。

这大明的官员实在是有太多、太多尸位素餐的人,不做事也不想做事,对于想做事的人还进行打击和排挤,你说这样的情况下,皇帝纵然是有心要管理好这个国家,也根本就改变不了什么。

如果不是刘晋改革税制的话,这朝廷没有银子的情况下,那更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