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六章:让全世界都学汉语(第2/2页)

“大孙,你可知晓在咱们大明,现如今有多少世袭公侯之家。”朱元璋开口问道。

朱英把侯爵也纳入进来,当然也是做了功课,回道;“大明开国至今,加上追封在内公侯一百零四人,胡惟庸案爵除二十一候,目前尚且有公侯八十二家。”

朱元璋接道:“所以大孙是要封八十二国出来?周朝才封七十一国,大孙这是要比周朝还要多十一国啊。”

说着说着,朱元璋自己都笑了。

朱英也跟着笑道:“如果这八十二家公侯都能达到封国的要求,那么咱们大明的版图,要远远超过成吉思汗了。”

“大明的百姓去到外面,不需要去学什么土著的语言,各处都是说汉语。”

朱元璋没有理由拒绝了。

把册子收起来放在书案上说道:“行,既然大孙有这个想法,咱也不拦着,左右都是在外边打仗,也影响不到咱们大明来。”

“这册子咱先让各部尚书去研究一番,也通过他们之口,把消息透露出去,接下来就是看是什么反响了。”

朱英回道:“消息传出去后,或许他们会比我们更加着急。”

爷孙俩相视一笑。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

朱英的册子很快就传到了内阁。

现在的内阁基本上是以各部尚书为主成立,负责处理各项政务上的事情,但是唯独在兵权这块不划入内阁管辖。

内阁并非是朱英组建,而是在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时候就成立了,朱英做的是把大部分属于皇帝的权力下放给内阁成员,并且对内阁的职权进行改革。

现在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朱英或者朱元璋直接丢给内阁去处理。

反正处理不好就拿人问责。

其他的时候一般就是通过总理出来的数据,看整个国家的财政和地方情况。

这样的治国,显然让朱元璋和朱英两个人都要轻松不少。

而内阁在接到朱元璋丢过来的册子后,几乎是掀起了一场大风暴。

“这,陛下怎会有如此想法。”

茹瑺是第一个看完的,看完之后整个人都惊呆了。

“此消息要是传出去,整个京师怕是都要被撼动起来,我等是否要劝谏陛下一番,这必然影响我大明国本啊。”工部尚书沈溍忧心忡忡的说道。

他的话也得到了在场各部尚书的首可。

唯独刘三吾缓缓摇头。

“不知刘尚书这是何意。”沈溍当即询问道。

现在已经不是六部,教育部的刘三吾也是尚书,自然在内阁之中。

其实哪怕是最初的内阁,翰林院许多大学士也是参与的。

“这等惊天骇世的想法,以我之见,大约不是出自陛下之手,而能够让陛下拿来内阁商议的,也就是只有太孙了。”刘三吾说道。

这话让众人的脸色变了又变。

涉及到太孙,事情就要复杂许多。

现在名义上内阁受陛下节制,实际上大小事务只要是太孙开了口,陛下那边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异议。

现在大明发展成目前的样子,九成的功劳都是在太孙身上,哪怕再是荒唐的事情,也没有人敢去阻止。

“如果是太孙的意思,我们应该还是慎重商议一番才是。”吏部尚书詹徽张口说道。

这个老狐狸,最是懂得明哲保身。

要知道内阁的议事,都是在宦官的监督下进行,也就是他们的话,都要被记录在册。

只不过一般的事情也就算了,这涉及到封国之事,大家说话都变得非常谨慎,谁也不知道陛下对此是什么意思。

不过既然拿到内阁来,说明成事的可能还是很大。

次日。

也不知道是谁把关于海外封国的消息给传出去了,立即就在京师上层勋贵之中,刮起了大的风暴。

仅仅不到两日的功夫,关于公侯封国之事,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几个尚书听闻,顿时就慌了。

他们明明谁都没有说,怎么京师就传开了。

到底是谁把消息透露出去的。

每一个尚书的心中,都有数个怀疑对象。

这个泄密的事情陛下要是怪罪下来,岂不是内阁的锅。

……

凉国公府。

景川候曹震急急忙忙的赶了过来。

“内阁传出来的消息,大哥可是听说了吗。”

蓝玉闻言,皱眉道:“自然是听说了,此事是陛下交给内阁商议之事,暂且还没有定下来。”

曹震道:“我来之前,就有许多人跟我询问消息,四处都是沸沸扬扬的,各个酒楼都快要被包圆了,也不知是内阁哪位胆子这么大,这等事都敢向外传。”

“我估摸着原本能够通过的事情,都变得玄乎了起来。”

蓝玉轻笑道:“你怎的就知道是内阁传出来的消息,而不是陛下故意散播出来的。”

曹震不由道:“大哥的意思是说,锦衣卫那边……”

蓝玉摆摆手打断了曹震的话,解释道:“非是有人跟我报信,现在的锦衣卫,你还不知道啥情况吗,只是能够在如此之快的时间里就传遍京师,又怎么可能是内阁透露。”

在锦衣卫里,有很多人都是属于淮西勋贵集团的一份子。

不过蓝玉现在谨慎行事,早就警告过了,除非是涉及他个人,不然锦衣卫那边也不会冒着暴露的风险来传递消息。

当局者迷。

其实只要细心一想就知道,这样的手笔明显是有人操控。

“难道是陛下想借此机会……”曹震只说了一半,但蓝玉明白了其中意思。

蓝玉感叹道:“这等行事,少不了太孙的影子,我只是没想到,太孙竟然真的愿意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