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一饮一啄,皆是定数(第2/2页)

这么算下来,他岂不是要比猴子、杨戬这些应劫之人沾染的因果还多?

“我该不会也是应劫之人吧?”

李安然心里咯噔一声,有种不祥的预感。

李安然心思百转,金童子的生平仍在往下继续着。

金童子得知猴子要被炼化成丹之后,再也坐不住了。

趁着太上老君外出的间隙,来到了铸造房内,想要将猴子放出来。

但,还没等他行动,就被银童子撞了个正着。

一番追问之后。

金童子只得将自己炼坏了九转金丹,猴子为了帮他,将九转金丹吃了的事,告诉了银童子。

他决心哪怕拼掉性命也要将猴子救出去,但并不希望银童子参与进来。

银童子怒了:“大哥,你我乃是血脉相连的亲生兄弟。这齐天大圣对你有恩,便是对我有恩,你要报恩,我岂能袖手旁观?”

又道:“这齐天大圣有金刚不坏之身,老爷也只能用文武火反复灼烧,才能将他烧成灰烬。我只要给他留一个通风口,让火焰烧不到他不就行了?”

“你速速回去,莫要让人怀疑,这事交给我就交给我了。”

金童子回到了住处,银童子则利用自己架火扇风的便利,在巽宫风位给猴子留了块不会被火焰烧到的容身之处。

七七四十九天之后。

猴子趁着太上老君开炉取丹的机会,一跃跳了出来,推翻了八卦炉,又大闹了一遍天宫。

太上老君没有怀疑是银童子动了手脚,而把责任归结在了铜童子看护八卦炉不利上,将铜童子贬下了凡间,去火焰山当了土地,只有火焰山熄灭,他才能重新回填。

金银童子成功救下猴子,却害得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同伴受到了重罚。

两童子整日闷闷不乐,这才有了牧牛童子为逗他们开心,让他们骑青牛嬉戏一事。

再然后,就发生了青牛精趁机逃下凡间。

牧牛童子因失职被关入天牢,后被打下凡历劫重修,成了上洞八仙中的汉钟离。

“原来是这么回事!”

李安然看的目瞪口呆,又有几分感悟,喃喃自语道:“一饮一啄,皆是定数。这因果之道,当真是玄妙!”

后面发生的事情就无须多提。

太上老君为了报猴子偷仙丹之仇,也是为了佛道赌斗的胜利,就让金银童子下凡在平顶山莲花洞当了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

怕他们对付不了猴子,又传授了他们遣山咒语,赐给他们五件法宝。

这遣山咒语和车迟国虎力大仙呼风唤雨的法术一样,都是正规的不能再正规的法术,可以驱使三山五岳之神。

金银童子一开始不知晓这些东西的厉害,担心演的太假,会被太上老君责怪。

没想到,只搬来一座须弥山、一座峨眉山就压得猴子三尸神炸,七窍喷红。

若非是五方揭谛听到猴子痛哭流涕泪如珠下,令山神土地将山搬走,猴子已经是在劫难逃!

金银童子自己也吓了一跳,之后就再不敢随意动用法宝,只装疯卖傻,开始疯狂放水。

这才有了孙行者、者行孙、行者孙的闹剧!

“太上老君该不会是看出金银童子有反骨,这才任由杨戬将他们丢进天牢受刑的吧?”

李安然越想越有可能。

在金银童子之前,西天取经路上已经有过两个背景不凡的妖怪。

一个是取代了黄风岭黄风怪的白牙岭白蚁妖,它在落败之后,被灵山带了回去。

另一个则是宝象国外碗子山波月洞的善财龙女。

没错,是善财龙女,而不是原时空里的奎木狼!

因为哪吒早就知道了奎木狼和侍香玉女一事,他一直都在盯着奎木狼的一举一动。

几乎是在奎木狼下凡的第一天,哪吒就杀到了西牛贺洲,将奎木狼狠狠收拾了一顿,抓回了天庭,根本没有给他祸害宝象国百花羞公主的机会。

哪吒摆明了一副“我并不知道西游内幕,我就要公事公办”的态度。

而太乙真人又确实没有将西游内幕告诉哪吒。

太上老君拿他也没有办法,只能放弃了用奎木狼来折磨唐僧,打消西天取经的信念的打算,临时换上了角木蛟出场。

这一难的内容也改成,百花羞公主常年梦到自己乃是天上的仙子转世,曾与一金甲仙人相恋,因此患上了相思病,茶不思饭不想。

直到她见到唐僧之后,误把唐僧认作是奎木狼转世,要与唐僧结为夫妻。

而宝象国国王麾下并没有儿子,只有这一个女儿,视作掌上明珠。

只要唐僧愿意娶百花羞公主为妻,就可以在宝象国国王死后,继承国王之位。

这诱惑很大。

但,唐僧最不缺的就是定力,很轻松就化解了这一劫。

太上老君见如此轻易就让唐僧过了一关,生了好一阵子气。

他并不知道,他这被迫一变,却是比原时空对取经队伍影响更大。

原时空,猴子因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赶回了花果山,又因为黄袍怪一事,被猪八戒从花果山又请了回来。

但,因为黄袍怪没有了,也就没了猪八戒去花果山请猴子一事。

逼得观音菩萨不得不临时派遣自己座前的善财龙女下凡走了一趟,赐下不少法宝,拦住了取经三人组的去路。

借善财龙女之口,一个劲儿地明里暗里表示,猴子法力高强神通广大,西天取经没有猴子不行。

猪八戒知晓西天取经内幕,又见善财龙女身上没有半点妖气,猜出她可能是灵山派来的。

这才去花果山将猴子又请回了取经队伍了。

但,少了原时空黄袍怪的那一通折磨。

唐僧对猴子的感激信任远不如原时空那般多。

猴子也更多是为了偿还脱困的恩情,而少了对唐僧本身的师徒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