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不情愿的和平(九)(第2/2页)

最后张弘范的大营在距离路边七八里的一个小村子里,抓了些村民询问,村民讲说这几天宋军一度络绎不绝的向东而去,也不知道为啥现在突然没了人。张弘范也很奇怪,这不符合道理。除非是宋军全军全部保持每天六十里的速度行军然而这等事也就是想想,这等军队都是精锐,有个几千人已经不得了。蒙古能够肆虐天下,就是数以万计的蒙古骑兵都有着非常高的素质。张弘范虽然知道宋军装备很好,却还是认为这帮南蛮子都是瘦弱的。

第二天一早,张弘范开始埋锅造饭。而距离张弘范大概五十里外的滑县,被认为身体素质不高的南蛮子们已经吃完了早饭。宋军在沿途上留下一万人马守各个兵站,六万军队中一万作为预备队,其他五万全部从距离滑县十里外的营地出击。

十里路不过是一个小时的路程,而且蒙古军从昨天晚上确定宋军在十里外扎营,便也在城外扎下营地。

忽必烈把三万不中用的部队留在城内,他认为这帮人守城的能耐总是该有的。蒙古大汗忽必烈与大帅伯颜分别带领部队移动到了宋军两侧,加上确定断了宋军后路的张弘范,蒙古大汗觉得宋军如此莽撞的行为就是赵嘉仁过度膨胀的结果。

忽必烈大汗想的没错,赵嘉仁的确很膨胀。之前的每一次胜利都让他膨胀一点,一直膨胀到现在,赵嘉仁积累了足够的讨论,所以他开始觉得现在已经拥有了17XX年欧洲军队水平的宋军已经可以和蒙古军一战啦。

此时在军阵中的赵嘉仁眼中并没有后面那些机动的蒙古军,他此时眼中的乃是滑县县城。提起县城,大家都会想起灰色砖石修建的结实城墙。赵嘉仁以前也曾经这么认为。直到他回到了宋代,他才知道那些砖墙一定是明清时代修建的。宋代会这么建筑的怎么也得是个州府。

现在滑县的城墙是夯土制成的,高度也就是两米多。这种玩意对于普通人的确有阻挡作用,而且现在城墙上满是蒙古军,他们不仅有长弓手,弓箭手,还能看到火炮的身影呢。

这些玩意对赵嘉仁毫无威慑作用,他语气轻松的下令,“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