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风歌(三十四)夺储之祸(第2/3页)

王立群:

那刘邦呢?刘邦叫难辞其咎,刘邦的难辞其咎主要是三点,第一,立储过早,他立这个太子什么时候立的呢?他做汉王就立了汉王的太子,当了皇帝就把那个王太子转变一下就成了皇太子了,立得太早,所以这个立得早的时候他往往看不出来。刘邦立他的长子做太子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后面还有几个儿子呢,到后来他稀里哗啦来了一批儿子,等那八个儿子都出来了,他发现这个嫡长子不行,但是已经立过了再改很难,叫立储过早,这是一点。第二点,虑事不周,考虑事情不周全,这就我们看到刘邦这个人的两面,刘邦在和项羽的斗争中间有他老谋深算的一面,刘邦在和诸侯王的斗争中间也有他老谋深算的一面,但是另一面,刘邦也有考虑事情非常简单,处事非常粗糙的一面。你比如说他支持戚夫人要换太子,要夺这个储君之权,这个战争是轻易不能发动的,一旦发动以后后果不堪设想。刘邦就没考虑到,他没有想到这件事一旦公开化吕后很生气,问题很严重,他没想到这一点,所以事情出来以后功臣派反对,吕后派反对,他没有办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戚夫人的错误是刘邦误导的结果,这是第二点。第三点,优柔寡断,按照我们看史书的记载,转折点是商山四皓的出现,实际上商山四皓能够代表社会舆论吗?那是张良制造的假象。后来很多古人在评论这件事情的时候说,刘邦当时就是把商山四皓杀了又会怎么样呢?所以,这场储君之争最后给戚夫人,给爱妃爱子带来那么大灾难,刘邦是难辞其咎的。

画外音:

戚夫人想挑战皇后之位,这给吕后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吕后的第一反应是惶恐,害怕自己的皇后之位不保。但吕后毕竟经历过很多人生磨练,她知道,当事情找上门来的时候,恐慌害怕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吕后在最初的慌乱过后她迅速冷静下来。那么面对戚夫人的挑战,冷静下来的吕后做了什么呢?

王立群:

第三点,我们看吕后,吕后在这件事情上做得非常好,我们叫“应对得力”。吕后在这件事情一发生的时候,吕后确实感到很恐慌,一个是担心儿子,一个是担心自己。但是吕后和戚夫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女人,我们讲过戚夫人是通过征服男人在征服世界的这种女人,而吕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女人呢?吕后是不通过男人,是仰仗自己的力量就要征服世界的女人,所以她跟戚夫人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女人。吕后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说她应对得力,主要指这么几点,第一借力打力,吕后非常巧妙地借用了三种力量,第一,功臣派的力量,功臣派像叔孙通、周昌、张良,都反对刘邦易位太子,这种力量吕后利用了,而且用得很巧妙。你看周昌“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诏”,她一听说,不顾自己皇后的高贵身份跪谢周昌,那她这一跪那周昌更来劲儿了,以后沾着她儿子的事周昌都要扑上去了,这就叫借力,借助了朝臣的力量,关键时刻能大能小,能借助大臣的力量来约束刘邦,这是吕后很得力的借助大臣。第二,借助商山四皓代表的舆论力量,商山四皓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舆论,商山四皓是张良制造的一种假象,但吕后就利用了商山四皓,用最谦恭的语言写信,用最贵重的礼品相邀,把四个老头请过来了,这四个老人一来让刘邦就收手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吕后其实是借用了商山四皓的力量。当然最后还有一点,她借助妻党的势力,她的两个哥哥都帮了她,特别是吕泽对她帮助很大,应当说,吕后在借力打力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所以在这样一种斗争中间,戚夫人判断失误,刘邦优柔寡断,吕后应对得力,那么最终的结果毫无疑问吕后全胜,戚夫人完败。戚夫人的失败,刘邦的失败,是不是意味着刘邦易位太子这件事情做错了呢?刘邦换一个太子是错吗?我觉得这个话应当分析,如果像张良所说刘邦是因爱废立,显然这就有问题了。当皇帝的选一个儿子作为继位之君,最重要的是看他的能力,他能不能驾驭朝政,能不能把这个政权跟大局巩固下来这是最重要的,至于他母亲如何其实是不应当考虑在内的。而刘邦是因为喜欢戚夫人,喜欢赵王刘如意,所以这个因爱废立本身刘邦是有责任的。但这个还有一种因素在里边,我们还应当相信刘邦是有一定眼力的,刘盈和刘如意两个都是他的儿子,尽管一个母亲吕后他不太喜欢,只是他的政治伙伴,另一个戚夫人是他最喜爱的,那么这两个儿子之间他还是做过一番权衡的,他一个说“类我”,一个说“不类我”,实际上对两个儿子做了一个比较。刘盈没有从政能力,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他继位做了汉惠帝以后果然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看到戚夫人被残害为人彘以后,他就感到精神要崩溃了,最后就沉湎酒色,没有几年他就死了,他在位一共只有七年时间,确实没有什么作为。而他继位的另一个他的弟弟,他是老三,老四就是汉文帝刘恒,那是个很有作为的一个君王,所以他和他的弟弟刘恒相比,这个汉惠帝刘盈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所以刘邦看他不行这点看得还是准的,问题是刘邦看的这个赵王刘如意有本事吗?这个小孩一早就被吕后杀了,我们现在不知道刘邦看得准不准。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说,在刘邦的八个儿子中间,最应当看好的是他的皇四子刘恒,就是第四任代王刘恒,这个人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这个汉文帝在整个刘邦的八个儿子中间是最有城府的一个儿子,深度潜伏,所有的人都没有发现他有能力,最终他胜出了,在吕后这一个家族被灭掉以后,他最后做了皇帝,而且很有作为。但是这个却没有被刘邦所发现,这应当是个失误。当然刘邦在终止这场战争以后,我们前面花了很长时间在讨论一个问题,谁该负责任?那么当刘邦明白这件事情以后,就觉得这个战争不该发动,刘邦晚年当废太子的事情终止以后,刘邦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非常懊恼。

画外音:

刘邦担心他的爱子刘如意的生命安全,因为他知道软弱无力的戚夫人根本保护不了自己的儿子,而有权力、有谋略又残忍的吕后,在他死后是不会放过他的爱子刘如意的。那么刘邦担心自己儿子的生命安全,他为此又有了些什么呢?

王立群:

刘邦对他的老婆还是有所了解的,因为他目睹了他的老婆吕后怎么样杀韩信,怎么样杀彭越,他是知道的,所以他为自己的儿子担心。那么刘邦为自己的儿子担心,他做了什么没有呢?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派了他自己手下的御史大夫周昌,去做他的爱子赵王刘如意的国相。这个周昌本来是一个中央政府的御史大夫,这个官位很高的,他把他作为一个赵国的国相,这个级别就低多了,地位就低多了。他为什么派周昌去呢?出于三点考虑,第一,周昌这个人值得信赖,周昌跟他是老乡值得信赖。第二点,周昌这个人不辱使命,非常耿直的一个人,当易位太子的时候,反对最强烈的三个人中间就有周昌。第三,周昌有恩于吕后,我们讲过吕后跪谢周昌,吕后都对周昌跪谢,所以他觉得让周昌去保护他的爱子,吕后大概不会为难。实际上最终的结果证明刘邦的判断错了,刘邦死以后,吕后就下令叫赵王刘如意进京,周昌就不让进,下一道挡着不让进,下一道不让进,最后吕后就先把周昌给调走,调到京城骂了一通,然后再把赵王刘如意调进京,调进京不久就把刘如意给杀了。周昌保护不了自己的儿子,这一点刘邦想不到吗?刘邦很天真地以为,一个耿直的大臣就能够保护自己的儿子,我觉得这个想法太幼稚了。毕竟周昌是臣,吕后是君,君臣之间很明显,掌握主动权的,有权力的只能是吕后,不是周昌,周昌再耿直,他在刘邦那儿他能说“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诏”,碰见吕后他一个“期”都没有了。史书没有记载吕后骂周昌的时候周昌说什么话,什么都没说,周昌就是生闷气辞职不干了,回家几年气死了。因为你一个大臣,其实一个臣子他是不是有本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领导,他的领导比较宽容他敢于说话,如果像吕后那样的领导谁都不敢说话,碰见刘邦那大臣们一个劲地反对,等到吕后要封吕氏为王的时候,只有一个王陵出来说了几句反对的话,其他陈平、周勃一律都附和吕后,那个制度决定的。第二件事就是力斩樊哙,除了调周昌做赵国的国相以外,他听说樊哙想等他死了以后协助吕后害他的儿子,他派陈平去杀樊哙,陈平没杀,这个我们前面讲过。陈平杀不杀是一回事,但是至少反映出来一点,刘邦一听说有人在他死后要害他的宝贝儿子刘如意,刘邦气得就立马把这个人要杀掉,而且这个人竟然是樊哙,樊哙是他的“连襟”,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叫既亲且贵,既是亲戚又是有身份的大臣,这个叫贵,亲贵他不顾他一定要杀,说明刘邦对保护自己的儿子还是重视的,但是重视不够,最后导致爱妃被杀爱子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