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庭院话府城求学(第2/4页)

慧哥儿仍旧与阿爹阿娘睡,家里床大。冬天冷,梅香在床上放了两床厚棉被。梅香自己带着女儿睡一个被窝,让黄茂林带着慧哥儿睡一个被窝。

慧哥儿坚持要与阿娘睡一头,黄茂林独自一人被赶到那一头,与慧哥儿脚对脚睡一个被窝。

每次黄茂林都很不满意,“你们是掌柜的和少东家,我是个长工,只能一个人睡一头。”

慧哥儿高兴的在床上蹦,“阿爹一个人睡一头,我和阿娘睡一头!”

梅香笑着看向黄茂林,“你都多大了,还跟孩子们争。”

黄茂林看向慧哥儿,“明年过了四岁生,你就到厢房里去睡,让小柱陪着你!”

慧哥儿立马紧紧搂住梅香的脖子,“我不,我要和阿娘睡,我要和妹妹睡!”

青莲靠在梅香怀里,看见大家说笑,也忍不住手舞足蹈。

慧哥儿趴到梅香怀里,在妹妹脸上亲了一口,又在阿娘脸上亲一口,“阿爹去厢房睡,让小柱哥陪阿爹睡!”

梅香忍不住哈哈笑了。

每天睡到半夜时,爷俩不知不觉争相往梅香被窝里钻。

到最后,两床被子摞在一起,一家四口挤到一起睡才算作罢。

眼见着要过年了,梅香给家里人一人做了一身新衣裳,又问张妈妈过年是否回家。

张妈妈想了想,“大奶奶,我年三十回去吃个年夜饭,初二我女儿回来,初三我再回来行不行?”

梅香点头,答应了张妈妈的要求。小柱今年仍旧不回家,他已经形成了惯例,过年的时候不回去,等过完年抽空回去住两天。

常家那边,淑娴刚发现有孕的时候,方家父母本来说让儿媳妇回家,他们老两口照顾。但淑娴胎像不是很稳,方家父母也不敢让儿媳妇长途跋涉。就这样,淑娴一直住在常家。

这会子要过年了,淑娴的肚子有五个月了,方孝俊决定带她回家。

常老爷帮忙雇了辆车,把束脩都结给了方孝俊,又给方孝俊送了厚厚的节礼,还有谢媒礼,装了半车。

车夫一路小心翼翼把小夫妻送到了家,方家父母早就收拾好了屋子,淑娴一回来直接就可以住了。

杨氏早就盼着女儿回来,听到消息后,立刻拎着一筐子吃食去看望女儿。

梅香听说后,主动去找杨氏,“阿娘,您走的时候叫上我,我也去看一看妹妹。”

杨氏很高兴,“如今可好了,这亲连着亲,一大家子越发关系好。”

杨氏说的不假,韩家、黄家和方家,早就连在一起分不开了。

梅香与杨氏约好了,二人各自备了礼,梅香抱着青莲,红莲牵着榜哥儿,婆媳三个一起去了方家。

平安镇这边看望有孕的妇人,准备的东西大致都差不多,无非就是鸡鱼肉蛋,再加油条果子和馓子。

因梅香要抱着青莲,梅香的筐子是杨氏帮着提的。

婆媳三个也没雇车,一路走一路说话。冬日虽然有些冷,但天上有大太阳,也没有刮风,众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袄,青莲和榜哥儿头上还戴了小帽子,一群人倒是惬意的很。

梅香对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当日她和叶氏每个集市都上街卖菜。母女两个一人挑一担东西,就是沿着这条路从韩家岗到镇上,不停的往返。

几年过去了,这条路丝毫没有任何变化,梅香却感觉鼻尖有些发酸。

她想到了以前那些艰难的日子,好在如今都过去了,梅香又立刻把这消沉的思绪甩到了脑后,亲了亲女儿一口。

青莲头一回出这么远的门,激动的两只小眼睛滴溜溜的乱看。

到方家的时候,已经半晌午了,方家人热情接待了婆媳三个。

淑娴从屋里出来了,高兴的迎了过来,“阿娘,大嫂二嫂,我还没去看你们呢,你们倒先来了。”

杨氏立刻起身,拉着女儿的手上下打量。从淑娴有孕开始,这还是黄家人第一次看见她。

梅香仔细看了看淑娴,肚子已经不小了,透过厚厚的棉袄都能看得出来。再看她的脸色,红润的很,想来日子并不差。

方母客气的与黄家人说话,“亲家母来就来,还破费买这么多东西作甚!”

杨氏闻言与方母客气,“有亲家母在,自然能照顾好她们娘俩。但我这做娘的心,亲家母必定也是能理解的。”

方母笑着又让黄家婆媳三个坐下,并让大儿媳去厨房给黄家婆媳过个晌午茶。

有杨氏和红莲在,梅香并不怎么说话。她先找个没人的地方给青莲喂奶,又哄女儿睡着了。青莲对方家不熟,梅香也不敢把她放到别人床上,怕她惊醒,只得自己抱着女儿。

淑娴看了看青莲,又抱了一下榜哥儿,杨氏忙让她放下,别压着肚子。

方家男丁先坐着陪了一会子,方父和方大郎各自忙碌去了,留下方孝俊在这里陪着说话。

过了一会子,方大嫂端了几碗晌午茶上来。每个碗里有两个蛋和一些馓子,加了些糖。

梅香早上吃的不多,抱着女儿走了这么远的路,正好有些饿了。但她一手抱着女儿,方母给梅香搬了个高脚凳,梅香把碗放在高脚凳上,一只手吃东西。

正吃着,青莲忽然醒了,也没哭,睁着眼睛看着阿娘,然后张开小嘴也要吃,梅香连忙夹了点鸡蛋黄喂女儿吃。

婆媳三个在方家吃了顿晌午饭,走的时候,淑娴给青莲开了上门礼,榜哥儿不是头一回去,倒没有这个。

过了年之后,韩家学堂照常开学,明盛已经有了秀才功名,不再去学堂读书。

明朗想到自己上一次落榜,看到弟弟独自一人在家读书,心中隐隐有些担忧

兄弟二人这样蜗居乡下,全靠自己埋头苦读,时间久了,怕是难有进益。

自来读书,一个人闭门造车,最终结果就是夜郎自大,且寸步难行。

兄弟二人如今在平安镇,没有良师益友,这样下去,想中举人,怕是难于上青天。就算再熬个十来年,勉强中了,年龄也不小了。兄弟二人因为年少中秀才,在荣定县也算是少有的,若再蹉跎十几年,也是泯然众人矣。

明朗心中越发担忧,但家中这个情景,又让他放不下。

玉茗是枕边人,且一向心细,第一个发现明朗忧心忡忡。

夜深人静时,夫妻二人相拥而眠。

玉茗小声问明朗,“官人,我见你近来心思难安,可是有何难事?不若说出来,我虽无能,总能给你想些主意。”

明朗用下巴顶着玉茗的头顶,“玉茗,我与先生不愧是翁婿,以后我们的命运怕是也一样。”

玉茗一听就明白了,“官人,你可是想到外地求学?”

明朗苦笑了一声,“我如今是走不开了,我想把明盛送出去。仔细论起来,明盛读书比我还有天分。他的文章灵气足,考官们都喜欢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