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终卷) 定鼎 第六章 重兵东移(第2/2页)

南阳行营的驻兵包括四万五千步卒,一万骑卒,五千水军,战兵总计六万人,另编工造辎兵两万人,负责修筑塞垒、道路、堤坝,疏通河道。

此外,林缚将荆州、夷陵、江陵以及扬子江南岸居岳阳上游的武陵等地单列出来划为一个战防区,设荆州行营,以周同为荆州行营总管兼知荆州府事。

留驻荆州的崇城军只保留两个镇师的序列,第一镇师分拆,以黄祖禹为制军,与张季恒率三万精锐受周同节制。另将粟品孝所部从第二水营分拆出来,置荆襄水军,编一万战卒。

荆州守军计有四万水步军,另编工造辎兵一万人。

虽说明面上林缚说设荆州行营是作为南阳行营的后备防线,但元归政、陶春等人心里比谁都明白,林缚在荆州屯备重兵,就是防备据蜀地的曹家东出峡江。

林缚还正式在江夏设两湖总督府,以傅青河总督两湖军政,在两湖总督府下,设湘湖宣抚使,荆湖宣抚使分辖两湖民政。

除了节制南阳、荆州行营外,两湖总督府还将直辖两万四千余兵马,包括六旅步卒,一旅骑卒,两旅水军,除维护两湖治安外,还负责清剿淮山南麓的陈韩三残部以及幕埠山北麓的陈子寿残部。

荆襄会战,林缚在荆湖集结的水步马军总兵力一度超过二十一万,战后只会在两湖保留总数不到十三万的精锐兵马,除了赵虎、周普所部以及部分水军将归江宁外,还差不多有六万精锐兵马直接东调,补入东线。

其中分拆长山军第一镇师,以第一、第二、第三旅为骨干再组一个镇师,随张苟东调到山阳整编,编入凤离军序列。直接将唐复观所部直接调往徐州,编入淮阳军序列。将分拆崇城军第一镇师,以第一、第二、第三旅为骨干,调往淮口的云梯关,单独编一部登海镇师。

在东线,之前刘妙贞、宁则臣、李良三部就有近十万马步军,再将张苟、唐复观、陈渍三部调入,东线步军就将高达十五万众,骑营第二旅也改编为骑营第二镇师,兵力将扩充到五旅一万五千人。

荆襄会战期间,淮东军共缴获战马逾四万匹,为骑营大规模扩编奠定了基础。只是林缚并无意将骑兵当成主力兵种使用,否决掉周普、孙壮等将领大规模扩编骑兵部队的建议,将骑兵与步兵的比例严格控制在一比十左右。即使骑营第一旅,即禁营骑军,林缚也仅仅同意其在战后扩编到三个旅的规模,仅比战前增加不到一倍兵力。

除了扩编骑兵所需的战马以及在随州、襄阳以及南阳等地划出大片的牧场以饲养万余匹战马以为后备资源外,林缚更是将多达一万两千余匹战马打散下去,分给诸军师旅以及驿传司。

林缚同时对淮东水军进行大规模改编。

以原第一水营为主,编南洋水师,专司东南沿海的海疆防务,以晋安为主驻地,以夷州、揭阳为分驻地,兵力控制一万五千以下。

以第三水营及禁营水军为主,编靖江水军,编制放在禁营水军之下,共编两万水军,主驻地为江宁,负责西到汉津,东到崇州江口的扬子江防务,以及洪泽浦及淮水中上游的内陆河道防务及战事。

以第二水营为主,编靖海水师,专司对北方海域的近海防务及战事。靖海水师也将是淮东接下来要重点加强的水军部队,从第一,第三水营抽调部分精锐水卒补充之,水军战卒将扩充到三万人。

林缚当下将淮东军接下来会进行的防务及编制调整情况,大体跟元归政、陶春通报了一下,也是明确好主要将从东线实施北伐,收复中原的核心战略。这些军情部署也没有隐瞒的必要,简单的情况搜索工作,就能厘清一个大概。

谋略是有用的,但谋略还是建立在绝对的实力基础上。以荆襄会战为例,淮西军虽说后期有纵敌之举,但前期毕竟还是牵制了陈芝虎及罗献成逾十万兵马。将淮西军、荆湖军计算在内,林缚在荆襄会战期间总共调用了超过三十八万的总兵力,其中淮东军更是直接投入兵力超过二十万的精锐战力,这才是荆襄会战能够获到大捷的绝对实力基础。

此时,将河南六镇计算在内,林缚将能在河南及鲁南的河淮地区集结总数超过三十三万的兵力,而燕胡在河南以及山东的总兵力,加起来勉强有二十万人,双方的攻守之势是一目了然。即使将董原在许昌所部以及岳冷秋在涡阳所部排除开,而燕胡则要将偏西线的河中府及大梁等地的守兵排除开,仅在山东直接面对淮东即将部署于徐泗地区的二十万重兵集团,也只有十五万兵马。

元归政心头沉重,一旦叫林缚成功收复山东,大概谁都阻止不了他革废元越,另立新朝了。而面对淮东即将部署在山东南面,徐泗地区的二十万重兵集团的锋芒,叶济多镝在山东仅有十五万兵马怎么抵挡?

要不是荆襄会战将淮东军的真正实力以及潜力暴露出来,元归政甚至以为淮东要将闽赣残地经营上三五年,才有可能将兵力突破三十万,谁能知道在荆襄战事之前,淮东控制的兵力就已经直逼四十万。就眼下的情况看来,只要林缚需要,三五年间,淮东直接控制的总兵马将能轻松的突破五十万,甚至六十万……

只叫元归政觉得前程异常的黯淡,要不是他与陶春进来之前,已经给搜检过兵刃,议事厅外皆是淮东甲卒,而林缚本人又以武勇见长,元归政恨不得以身犯险刺之,结束这场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