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终卷) 定鼎 第五十七章 京畿密斗(第2/2页)

太行山纵横千里,西与晋山相连,北与燕山相接,地形错综复杂,抵抗势力此起彼伏,一直是晋蓟的心腹之患,要想剿灭却很困难。特别是荆襄会战之后,使晋蓟的普通民众都蠢蠢欲动起来,不仅暗中与抵抗势力交换物资,还时时协助通风报信,使进剿始终难以展开跟深入到太行山深处去。

燕京眼下只能大体知道太行山里的抵抗势力规模,从早年的十三家变成今日的五军联盟,总兵力大约在两万人左右。虽说这些抵抗势力的装备很差,武力谈不上多强,多年来只是借着太行山险峻而深广的地形顽抗,出山作战的能力不强。但是太行山西接晋中,东接燕蓟,南接河南,还与山东的平原,鹤壁两府相邻。一旦南朝组织大军从河淮、山东正面往北冲击北燕的河南、山东防线,这些抵抗势力联合起来出太行山,打击河南、山东防线的侧后,破坏粮食补给,问题将相当的棘手。

“都说东海狐善用疑计。”范文澜皱紧眉头,说道:“荆襄一战过于仓促,此时感触尤深啊……”

佟化成能明白范文澜话里的深意。

他们之前认为林缚会先行篡位称帝之事,故而要在河南、山东防线做出积极的攻击势态,倒不是说会真对淮东军在徐泗及沂海的防线用兵,而是要给守许昌的董原以对抗淮东的勇气。

北燕的兵马不压上去,董原在许昌稍有反抗淮东之心,就会面临从北面南阳、正阳以及西面涡阳而来的夹击。许昌的根基太差,林缚真调十万精锐击之,很难想象董原在许昌能撑一个月。而一旦北燕的兵马压上去,董原即使不服林缚篡位称帝,林缚也不敢轻易对许昌用兵。

林缚若篡位称帝,北燕一定要拉拢董原,支持他拥立曹家在渝州另立的新帝。

看着这半年来,淮东往太行山派遣两三百名潜伏人员,看情形淮东是要先行北伐,但同样很可能是淮东故布疑阵,迷惑这边的视线。

一旦认定淮东会先行北伐,特别是其千方百计的加强对太行军抵抗兵马的控制,燕北非但不能将兵力压到外围防线上去,还要在与太行山相接的鲁北、晋南地区保留相当雄厚的兵力,才能保证外围防线抵抗淮东北伐大军时,河南、山东防线的屁股不给太行山抵抗兵马捅爆掉……

叶济尔棘手地叹道:“化成带来的情报很重要,但这个情报若是淮东故意放出的疑计,而我们信以为真,将在河南、山东防区的兵力都是侧重部署在内侧,实际就等同于叫淮东二三百个潜伏人员稳住十万兵马啊!”

北燕部署在河南、山东防线上的兵力已经高达二十六万之众,但眼下主要侧重在内线,特别是骑兵兵团,都集中在晋南、鲁北地区。要是这些兵马不往南压去,不给董原强有力的支撑,林缚一旦篡位称帝,董原很可能没有胆量直接举起拥护元氏帝室的大旗反对林缚称帝——许昌的根基太弱,岳冷秋又旗帜鲜明地投附淮东,许昌有什么异动,在涡阳、正阳的长淮军极可能会凶猛地扑上来猛咬一口,董原要反抗林缚,至少要能顶住第一波攻势。

董原在许昌的兵马并非铁板一块,林缚篡位称帝,董原立即举起拥元反林的大旗,就可以借这个将麾下兵马都绑在一条战船。而董原不能立即举起拥元反林的大旗,以后就会失去大义名份,只能尴尬底给夹在中间,林缚接下来有足够多的手段分化许昌兵马,以达到彻底消弱,消灭董原的目的。

“岳冷秋选择这时易帜公开投附淮东,就跟一把刀似的抵在许昌的腰上。”叶济罗荣说道:“山东那边的兵力部署可以不同,但在涡阳的正面,应要派两到三万精锐压上去,将新编长淮军压下去,才能给许昌以支撑。”

“往涡阳正面增派两到三万兵马,那晋南的兵力就会空虚。”叶济尔直觉得头胀痛得很厉害,已经严重影响到他思考,问叶济罗荣、范文澜,“是不是能从燕京,津海抽两万兵马补上去?倘若事情没有像我们预料的发展,也要加强对太行山匪寇的进剿,不能叫这个肘腋之患日后有害大局的可能。”

佟化成专司刺探军情,对大略之事不敢随便插口,听着天命帝与大亲王及范文澜商议着决定从燕蓟腹地再调两万兵马到南线,以备不时之需,又禀道:“在截获的情报里,近数月来,多出现伏火弩、三级战舰、四级战舰等字样,奴臣以为不能不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