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潼关大战(7)(第2/2页)

他敢这么和皇帝说话,却是因为赵桓很少摆皇帝驾子,甚至不但是他,宋廷规矩一向如此,班直子弟最受宠爱信重,与皇帝小小顶一下嘴,不足为奇。

赵桓也不在意,自己笑吟吟进了房内,自去用膳。

房内灯火大炽,明亮之极,一盏盏宫灯分列在四壁半空,将屋内照的白昼也似。

赵桓不管多省,在这一方面从不俭省。习惯了明亮灯火的现代人,绝对不能接受在晚上一灯如豆的生活。

在阁内左面侧室内,便是他用膳的地方,一张长桌前,摆放着二十余道菜肴,宫中膳食,又称玉食,皆有定式菜谱,这样的排场,还是赵桓屡次下了严令,减了一多半后的结果。

他在案前坐定,放眼看去,什么羊头签、海盐蛇鲊、煎三色鲜、糊炒田鸡、箭卧鸟、燕鱼、酒饮准白鱼,均是放置在银盆金盏内,色香味形俱全,令人一看而食指大动。

这些菜肴,看起来很是简单,却是极尽奢华。土步鱼,只取两腮,羊头签,只取两翼,以螃蟹的蟹钳肉包馄饨,只取其肉,蟹身则尽弃。

这不但是宫中传统,甚至士大夫家中,民间酒楼,也是食不厌精,赵桓身为皇帝,可以要求自己俭省,却不能在饮食习惯上彻底改变一个时代,却只能屈从这个时代。

况且,人爱美食,身为皇帝,在饮食上稍稍享受,也不是一件太过份的事。

只是这些菜式,都是烧煎煮而成,很是油腻,赵桓略用几口,便笑道:“响午吃的顺口,多吃了一碗,此时竟是吃不动它。”

周围内侍俱笑道:“官家想必是体念下臣,少动筷子,好去赏人。”

这是赵桓害怕太过浪费,只要自己没动过筷子的,便命人拿下去赏给当班的侍卫享用,以为成例,是以这些太监如此奉承。

赵桓点头道:“不错,这些一会赏给阁外训马的卫士们,他们累的一身汗,想必会吃的香。”

自己如此吩咐,只是肚中尚觉饥饿,看着满桌的菜,却又觉得无处下手。

他微微一叹,终于在内心感慨道:“怪不得东晋时有白痴说,每日吃饭费万钱,没有下筷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