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第2/5页)

看来张学良开始忌我们了,他把二十九军防区由喜峰口换到冷口,是害怕二十九军会抄袭滦东的东北军之后路!

都什么时候了,作为三军总指挥的张学良竟然还存有这种心思,宋哲元听得目瞪口呆。

事已至此,宋哲元也十分无奈,这下总算知道什么叫祸从口出了。

那我们依令去冷口?

萧振瀛想了想,摇摇头。

冷口是孤绝所在,仅有小道跟外面相通,路远天寒。如今东北军又有猜忌防范之心,二十九军到那里去,在补给上肯定会遭遇困难,这对于今后取胜是极为不利的。

宋哲元看着自己的军师,那你说怎么办?

萧振瀛看了看四周,忽俯耳低语:抗令不遵!

宋哲元吓了一大跳。

我没听错吧,上次就是因为我说话不注意,才招来麻烦,如今再公然抗令,后果岂不是更难预料。

萧振瀛说不妨。

我们可以先派一支骑兵到冷口去做个交代,然后用我个人的名义发电,分别报张学良和蒋介石,请求让二十九军驻守喜峰口。

宋哲元点点头,也只能这么办了。

电报很快就发了出去。

这两封电报粗看没有什么,推敲起来却大有讲究。

什么叫个人名义?那就是跟组织没有关系,这首先就把二十九军的责任给撇清了。上级的命令部队还是执行了,现在只不过发表一点我自己个人的观点而已。

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双方都有台阶可下,而且转圜的余地还大得很,所谓人情通达,就是时时、事事、处处都要照顾得到。

要说服高层,使二十九军不去冷口,就得先把为什么要守喜峰口的道理给讲清楚,说透彻。

萧振瀛在电文中分析得头头是道。

喜峰口在长城一线的位置十分险要,三大关隘之中,仅次于古北口。与冷口相比,这里离平津更近。明史中记载,当年皇太极率军南下,特意绕开袁崇焕镇守的山海关,正是从此处突破,并形成了对北京城的包围。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袁督师紧急赴援,亲冒矢石,一身盔甲被射得跟张刺猬皮差不多,最后虽然成功地解除了京师险情,却因为清人施了离间之计,反被自家皇帝给撸了,而大明朝也终于自毁长城,酿成亡国惨剧。

历史往往会重复。如果没有重兵设防的话,关东军将会轻而易举地突破喜峰口。

喜峰口一旦完全失守,冷口守不守都已毫无价值,一则滦东的东北军将失去退路,二则,关东军可和当年清军做过的一样,直接兵临京津城下。

萧振瀛的电文完全是依事论理,就算张学良看了,也难以挑出毛病。

蒋介石此时正在华北,他看过电报之后,即刻复电照准。

这封电令让蒋介石发现了萧振瀛的另外一个才能,那就是除了长袖善舞的纵横之术外,在军事上也有独到见解。

此人堪用。

蒋介石亲自召见萧振瀛,让后者给他汇报华北军情。

最后,他再三嘱咐萧振瀛,长城抗战关系国家存亡,你们守的又是险隘重地,一定要豁得出去才行。

十字路口

 

1933年3月9日,二十九军先头部队进入喜峰口。

在实际交锋之后,才发现鬼子不是那么好打的。

由于枪械简陋,在喜峰口,二十九军平均每打死一个日军,己方就得倒下几十个人。

情况越来越严重,请求紧急增援的电报不停地从前线发往二十九军军部。

显然,形势的发展,与当初的预想差距很大。

要想坚守喜峰口,必须有更大投入,然而这无疑也意味着风险的剧增,弄不好,甚至有可能把老本都给赔进去。

二十九军长期用抗战激励士气,可是在现实中真正面对这一难题时,又不得不备感踌躇。

客观地说,作为地方部队,在与日军对阵时,往往有比中央军更多一层的顾虑。他们能在蒋介石面前挺起胸脯,也就是依仗着手里有人有枪,一旦这些都赔得差不多,就意味着再无讨价还价的本钱。轻则地盘缩小,编制砍掉,重则只能灰溜溜地通电下野,躲进民巷做寓公了。

二十九军虽然是由宋哲元当头,实行的却是现在流行的圆桌会议模式。部队草创时,包括宋哲元和萧振瀛在内,一共八个结义兄弟,大家达成默契,不管多大的事情,都要集体商量,集体负责,计议好后再行动。

此时此刻,“八兄弟”感觉自己站在了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不仅关乎个人荣辱,还决定着这支初出茅庐的地方新军的未来命运。

东北军都打成这个样子,我们还有必要在长城上跟日本人死磕吗?

有!

一个人霍然站起,全力主战。

此人就是萧振瀛。

他认为,跟身后的华北大平原相比,喜峰口地势险要,实为可战之地。二十九军只要在这里抱定死战的决心,赢是大有希望的。

至于退,大家就别想了。那是条绝路。

见萧振瀛如此坚决,宋哲元当即表态,就算拿出全部的老本,这回也要跟鬼子们拼了。

其他兄弟也大多赞成萧振瀛的主张,只有一个人仍然保持着沉默。

让大家都甚感意外的是,这个人不是别人,却是第三十八师的师长张自忠。

当然,张自忠没说他不同意。他病了。

什么时候不能生病,这时候病,摆明了就是装病。

也没有公开表示不同意,不过就是那意思。

萧振瀛是最讲究待人接物的一个人,情急之下也顾不上了,跑过去就是一脚。

你给我装什么装,是不是怕死?

要是你用其他法子旁敲侧击,张自忠或许还要哼哼啊啊一会儿,说他“怕死”却是最要命的。

他腾地一下坐了起来。

我不是怕死,可我们就这点人,这点本钱,你们非要一股脑全拿到前线去。我看,赢不一定,拼光却是绝对有可能的。

下面有句话估计还强忍着没有说:

儿卖爹田心不疼!

萧振瀛松了口气,不是怕死就好,这点道理我还是能给你点得透的。

抗战呼声,全国已响彻一片,二十九军如果不继续参与抗日,就难以得到国人的同情和拥护。作为一个到处受人排挤,几无容身之处的地方杂牌部队,这样一来,路只会越走越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退,将输得一干二净,进,甭管打得过打不过,得到的永远比失去的多。在这一点上,大家都要想明白想透彻。

最后,萧振瀛撂下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将来谁肯抗日,谁才能站得住。如果守着这点本钱,不敢下注,早晚必将被淘汰!

这句话一语中的,对张自忠来说有如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