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无声的战争(第4/16页)

如今的刘湘,就相当于四川内战时期的小诸侯,邓锡侯、田颂尧一类,蒋介石则俨然是当年志在统一全川的刘湘或刘文辉的翻版。

明明是我的款啊,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别人的,这让人情何以堪啊?

让刘湘特别难以接受的是,即便他委曲求全,像邓锡侯、田颂尧那样,只图做个地方上的小小诸侯,蒋介石也不答应,这还让人活吗?

仿佛一千多年前发生的那个著名故事,南唐后主李煜向赵匡胤求和,又是赔礼又是致歉,啰里啰嗦,眼泪鼻涕一大把,赵匡胤一句话便把他踹到了九霄云外:“毋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李后主流泪了,刘湘也流泪了,都是在看似无法战胜的超级大鳄面前。但在遭到拒绝之后,他们本质的不同也就显现出来了。后主只会继续哭着写词,感叹“小楼昨夜又东风”;而刘湘未等泪干,就发起犀利的反击,而且不死不休。

眼泪不过是武器中的一种,如果你把它看成是软弱和投降,那你就错了,大错特错!

与蒋介石一样,在刘湘的内心深处,同样有着一颗经过千锤百炼的强大内心。

回府之后,他立刻召来邓汉祥,将前后经过原原本本地讲述了一遍,完了作出结论:“蒋介石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事实上,在与蒋介石摊牌之前,刘湘早已左右盘算,把所有成败得失都想清楚想透彻了。

刘湘过去被段祺瑞评为“能容不能断”,这也确实曾是他的致命弱点和软肋,在与熊克武、杨森等人周旋的过程中,他多次受累折戟于此。但是随着岁月的磨炼,在成熟期的刘湘身上,已看不到这一明显缺陷了。

正如刘湘在“煮酒论英雄”中所分析的,二刘都是川中英雄,而最后他之所以能超越刘文辉,后来者居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比刘文辉更能“断”。

一旦决定要跟蒋介石抗衡下去,刘湘便不会再犹豫动摇。

1935年8月,四川各界在成都举行大会,追悼空军阵亡将士。蒋介石未参加,由顾祝同代为主持,顾祝同发言后,便按例请刘湘讲话。

都以为这只是个形式和礼仪,追悼会很快就能结束了,大概顾祝同也是这么认为。不料刘湘一开口,几乎把所有人都给惊倒了。

他大讲特讲建设空军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空军的重视,言辞之间毫不谦逊,让人感觉,仿佛“中央空军”都是他一手创立起来的。

庄严肃穆的气氛没有了,就看到刘湘在主席台上雄论滔滔,连下面的普通听众都能听出来,这是某个人在向社会和公众显示他作为四川首脑的地位及身份。

此后,刘湘一发不可收,凡是重大集会场合,只要有机会让他出声的,他就绝不放过,必会发表一番宏论才肯罢休,俨然麦霸一个。

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会议组织者事先做了安排,限定由蒋介石一人讲话。

蒋介石对此当然也有所觉察。

不久之后,重庆、成都同时传出流言,称蒋介石要把刘湘与河南省主席刘峙进行对调。

刘湘闻言大为紧张。

政治流言往往不都是空穴来风,很多时候,它其实就是有人特意放出的“试探气球”。

入川以来,蒋介石虽无陈诚之刻薄,却也差不多把刘湘看成了民国版的刘璋,恨不得一夜之间取而代之。只是刘湘毕竟已在四川经营二十余年,势力盘根错节,就像老树一样,不是那么容易拔掉的。

再者,“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显著特点。四川情况向来复杂,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致影响全国局势,以蒋氏之老到,必然要反复权衡。

显然,这个气球要试探的,是刘湘的虚实和四川的民意。如果施放者认为得到的反应尚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它就很可能不再是流言,而是事实了。

刘湘紧张,就紧张在这个地方。

尽管出了身冷汗,但刘湘的阵脚并未慌乱。

你会传流言,我也会造舆论。刘湘及他的班子针锋相对,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川人治川”。

四川应由四川人来治理,刘峙虽然也姓刘,可他不是川籍!

“川人治川”一提出,就遭到一些名流的质疑,刘湘随即聘请张澜为最高决策顾问,用笔杆子进行还击。

张澜不仅著文反驳质疑者,还索性把“二刘对调”的传言摊到了明面上,实际就是向蒋介石直接喊话。

张澜旁征博引,论述了一番撤换刘湘的不当,同时从旁观者的身份,呼吁蒋介石信任刘湘,以安川局。

给张澜这么一嚷嚷,蒋刘矛盾便被完全公开化了,蒋介石能做的,也只有赶紧站出来,把传言宣布为谣言。

在闪身躲过对手的重拳后,刘湘对己方阵营也做了进一步调整。

刘湘有自己的一套情报网络,王缵绪、范绍增等人的自大和不满,都没能逃过他的耳目,这些曾经的嫡系部将也让他甚为失望。

刘从云在的时候,刘湘一直怀疑王陵基是脑后生着反骨的魏延。但事实并非如此,王陵基离开四川前辞“黄袍”而不受的表现,让刘湘感动不已。

原来,“王老师”不是魏延,他应该是黄忠才对。倒是王缵绪没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了李鬼,那个绿林出身的范绍增就更不用说了。

时隔多年,刘湘重新召回王陵基,任命他为保安处处长。

川军原有五十万,蒋介石和刘湘初次会晤时,便建议他进行裁撤,刘湘百废待举,也知道四川经济凋敝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军队规模过于庞大,因此同意将军队进行缩编。

要缩的话,大家都得缩,在诸侯军队整编的同时,第二十一军也缩编了二十几个团。不过刘湘留了个心眼,他在各专区设立保安团,各县设保安队,这二十几个团就被隐藏在保安团和保安队中,相当于刘湘秘不示人的预备部队。

让王陵基主管预备部队,足见王陵基在刘湘心中又逐渐有了位置。

潘文华能用以压阵,王陵基可备不时之需,唐式遵尽管不太让人放心,但此君胆子不大,给几句狠话便会服软,这使刘湘对军队又有了些底,他把重心移向了政治。

在对蒋介石的真情告白中,刘湘关于自己病情的描述也并非完全夸大其词,他的胃溃疡确实很严重,不得不到大邑老家静养,办公时间因此被迫减少,即便是省务会议,也常常无法出席。

刘湘与蒋介石的争斗,是为了在夹缝里求生存。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两人既在拼毅力,也在拼体力,面对新的“政治战”,刘湘常有不堪重负之感,他急需找到一个可靠的政治搭档和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