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第3/7页)

宋怀仁追到院子里:“东家,张喜儿到南京分店去了,明摆着总店缺个主事儿的,您看……”

“怀仁,我还正要跟你说这事儿呢,我把王经理又调回来了,他在北平总店主事是再合适不过了。”

张幼林说完进了北屋,宋怀仁呆呆地看着张幼林的背影,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这个打击对宋怀仁来说是十分沉重的,他左思右想,自从来到了荣宝斋,往常背地里拿黑钱的事儿基本上没怎么干,自个儿也很卖力气,本事明摆着在张喜儿之上,东家怎么就信不过呢?宋怀仁很是垂头丧气。

宋怀仁这几天在铺子里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弄得两个小学徒战战兢兢。

邮差来送报,赵三龙到门口接过来,边往回走边随手翻着,宋怀仁没事儿找事儿:“怎么着,轮得上你先看吗?”

赵三龙重重地把报纸搁到柜台上,斜了宋怀仁一眼。这个伙计是个暴脾气,他早就看宋怀仁不顺眼了。

“哟喝,还长行市了?我告诉你,不想干走着,没人求着你。”宋怀仁阴阳怪气的。

赵三龙刚想发作,徐海在后头使劲儿拽他的衣裳,悄悄地说:“大伙计心里不痛快,你忍着点儿。”

“三龙哥,给我搭把手儿!”李山东在后院喊他,徐海就势把赵三龙推走了,又拿起报纸恭恭敬敬地呈给宋怀仁:“大伙计,您慢慢瞧着。”

宋怀仁接过报纸刚翻了几页,大惊小怪起来:“哎哟,瞧瞧,这年头儿真是吹牛皮不上税,逮着什么好听说什么,净往自个儿脸上贴金……”

张幼林正好走进来,宋怀仁捧着报纸迎上去:“东家,您瞧瞧这报上吹的,啊?‘南张北溥’?把张大千跟溥心畲相提并论,您说,这还有王法吗?”

张幼林淡淡一笑:“怎么了?张大千和溥心畲怎么就不能相提并论呢?小宋,八爷和你没仇吧?”

“东家,看您说的,我和八爷有什么仇啊?得,算我多嘴,我把嘴闭上。”宋怀仁讨了个没趣,可他不能得罪张幼林,自己找了个台阶:“得,我给您泡茶去。”

宋怀仁走了,张幼林拿起报纸饶有兴趣地看起来,看着看着,脑海中忽然灵光一现,他喃喃自语:“这倒是一招……”张幼林转过身问徐海:“王经理什么时候回来?”

“就这一两天吧。”

“好,王经理一到,你就通知我。”

听说东家急着找他,王仁山到了铺子里二话没说,立刻就风尘仆仆地去了张家。

虽说在南京分店分成的事情上俩人有过较量,但见了面还是挺亲热,张幼林拍着他的肩膀:“仁山啊,你总算回来了!”

“东家,您找我什么事儿?”

“坐—说。”

两人相对而坐,张幼林问:“仁山,在荣宝斋挂笔单的画家里,你喜欢谁的画儿?”

王仁山不假思索:“张大千。”

“为什么?”张幼林饶有兴味。

王仁山侃侃而谈:“张八爷的画儿尤得石涛神髓,号称‘当代石涛’,他的画路宽广,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走兽无所不工,工笔写意,俱臻妙境,现在已经有些名气了,与其兄张善子,被称为‘蜀中二雄’。”

“在四川有名,到了北平就差些了,他的画儿价格还上不去,我知道你和他很熟,可你未必能估计出张大千将来的发展。”

王仁山微微一愣:“哦,您的意思是……”

“此人前途不可限量,早晚是位大师级的人物。”

王仁山点头:“这我信,八爷这个人干什么像什么,他十几岁的时候,从重庆回家过暑假,路上被土匪绑了票,土匪见他是个读书人,就留下他当师爷,您还别说,八爷一看脱不了身,索性就正儿八经地当起师爷来了,百日以后才逃出去。”

张幼林笑道:“哦,八爷还有这么段儿经历,这可真难为他了,仁山啊,把八爷的画儿价格往上抬抬怎么样?他的作品可不比那些名家差。”

“是啊,如今书画市场上溥心畲的画儿已经价格很高了,齐白石的作品价格也在上涨,自从民国十六年齐白石被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先生聘为教授以后,齐白石基本奠定了自己在中国书画界的地位。”

“所以说呢,张八爷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名气,有了名气才有在书画界的地位,有了地位,价格自然也就涨了。”

“您的意思是……找个机会由荣宝斋给八爷抬抬名气?”王仁山投去了询问的目光。

“八爷的作画儿功底和灵气都不差,以他的进步速度,再过三年五载,他的作品就会是另一番境界,荣宝斋不捧,你瞧着,早晚有人出来捧,咱何不占这个先机呢?他的名声越大,对咱们越有利。”

王仁山兴奋起来:“东家,这是个好主意!可是……怎么捧他呢?”

“我自有办法。”张幼林显得胸有成竹。

两人商量了一阵儿,王仁山就起身告辞了。

不久之后,“’南张北溥‘”画作联展”热热闹闹地在荣宝斋展出了,开幕式那天,北平的著名画家都到了场,荣宝斋一时宾客云集,加之门口劈啪作响的鞭炮声,琉璃厂半条街都沸腾起来。

钱席才站在慧远阁的门口伸着脖子朝荣宝斋张望,陈福庆从里面走出来:“他们吵吵什么呢?”

“给‘南张北溥’办画展。”

“南张北溥?”陈福庆显出惊讶的表情,“没听说过呀。”

钱席才耐心地解释:“溥,是溥心畲溥二爷,张嘛……听说是张大千张八爷。”陈福庆皱起了眉头:“张八爷和溥二爷差着行市呢,怎么把他们两个往一块儿摆?荣宝斋这是出什么幺蛾子?不成,我得过去看看。”陈福庆下了台阶,向荣宝斋走去。

荣宝斋的前厅西墙悬挂着张大千的作品,张幼林正陪着溥心畲站在画前观赏,溥心畲赞不绝口:“张兄,你很有眼力啊,大千的画,有唐人的气势,宋人的法度,元明的意境,上下千年,融会贯通,难得,难得!”

听到溥心畲的这番话,张幼林心中的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他明白,如果溥心畲不认可张大千的作品,这事儿就算砸了。

“大千的仿古之作,这些年很有点名,没想到他的创作也自成一家,张兄,你是怎么发现他的?”

张幼林微笑着答道:“我花工夫琢磨了不少他的仿古之作,大千可不是照葫芦画瓢,他是把原作的构图特点、神韵技法揣摩透了,但并不照搬,而是尽情挥洒,另立新格局,名义上是仿作,其实已经别有一番新气象了,连陈半丁、罗振玉这样的鉴赏大家都看走过眼,既然如此,我想,他的独创之作应该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