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再造唐朝的道士

但凡是国家陷入动乱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人物,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平定动乱,建立功勋。这样的功业,总被史家称为“再造社稷”,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英雄人物,放在安史之乱时期,通常能受得起“再造社稷”评价的,自然是两位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李光弼、郭子仪,但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同样也当得起这个殊荣——李泌。

在现代人的眼里,李泌是个很默默无闻的人,可在唐朝当时,李泌却是个出名很早的人,6岁的时候,他就是名满中国的神童了。

李泌,字长源,祖上是北魏的官员,陕西长安人,但到了李泌这一代,却已经远离仕途了。李泌的父亲李承休是唐朝有名的藏书家,书香门第环境下长大,再加上李泌天资聪颖,很小就在长安城有神童的名号,并惊动了彼时在位的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28年,李泌6岁,唐玄宗李隆基邀小李泌出席一次宫廷的宴会,此时李隆基正与宰相张说下棋,当场命李泌以“方圆动静”为题作诗一首,小李泌出口成章: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诗句一出,朝廷大员们满座皆惊,连平时素来以才高自诩的重臣张九龄也大为惊讶,从此和李泌成了忘年交,之后终其一生,他都称呼李泌为“小友”。

虽然出名早,但李泌是一个非常踏实的人,并没有因为出名早而飘飘然,相反却继续刻苦攻读。李泌的父亲也很懂教育方法,并不让儿子读死书,反而资助他四处游历,体察民情。后来担任宰相的张九龄很赏识他,自己批阅奏折的时候,经常把李泌叫来,和他一起探讨奏折内容,李泌参政议政的时间,确实是早得很。

6岁那年的那场宴会,让唐玄宗李隆基从此记住了李泌的名字,也因此有了一个愿望:让李泌辅助自己的儿子,成就一个大唐盛世的优秀接班人。因此,对李泌,李隆基曾经有个断言:他日必国器也,不但表扬更悉心培养。从此以后,李隆基身边的重臣们,比如贺知章、张说,皆多次邀请李泌入家中,教其各类才能。后来李隆基更把李泌引入东宫,命他担任太子李亨的侍读,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与太子李亨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并终其一生。

在当时所有人的眼里,天资聪颖的李泌是一个非常神的人,神到历史书上,都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神话一般的记录。比如有说他小时候能够在屏风上飘荡行走的,说他15岁生日时候有彩云出现的,甚至还有道士断言,他15岁后会有一天上天做神仙的。成年后的李泌也是个“神人”,他不喜欢千篇一律的官场生活,虽然在官场交友甚广,他却更喜欢无拘无束的游历生活,尤其对道教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天宝年间,他曾经多次在深山和道观里游历,据说在衡山的时候,还亲眼见到了神仙。而且他还练了一门高难度的功夫——辟谷,也就是很长时间不吃不喝,却依然风采依旧。甚至后来辅佐李亨的时候,也经常辟谷。这是否是李泌的仙法,今天无法考证,但至少说明一点,他是一个很能忍的人。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李泌确实很能忍,当时他与太子交好,但是经过天宝年间的“王忠嗣案”后,太子李亨的地位一度岌岌可危,而身为李亨心腹的李泌,也成了许多人的眼中钉,外加年轻时候的李泌,年少气盛,在天宝年间曾上书言时事,结果,宰相杨国忠搞起了文字狱,污蔑李泌的《感怀诗》诽谤朝廷,正对太子不满的李隆基,也就顺水推舟把李泌发配到了湖北蕲州。遭到挫折的李泌很清醒,不但没有不满,反而立刻归隐,从那以后一直到安禄山叛乱前,他再不参与时事,甚至和李亨之间也没有任何来往,只是一心研究道学。但是他终究还是“出世”,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城沦陷,唐王朝岌岌可危,唐玄宗李隆基仓皇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就在李亨即位后没几天,李泌就适时地出现在了他的身边,李泌的到来让李亨喜极而泣,高兴得“抚其手,近狂喜”。他大展宏图的日子,就是从此开始。

如果说之前李泌的神,是神在有关他的传说以及行为,那之后的神,就在于他平定天下的能力。

在宁夏灵武即位的李亨,处境只有一个字:惨!当时的安禄山叛军,已经攻陷了长安,整个中原都在他们手里,南方只有睢阳城在苦苦抵抗,江南半壁眼看着不保,小小的灵武,只有数千残兵。在潼关沦陷后,大好形势已被葬送,河北的郭子仪部,只能苦苦守住现有的地盘抵抗,根本无力反击。更要命的是,中原大地已经被叛军打得支离破碎,唐朝的许多军队早就和中央失去了联系,甚至连李亨即位这么大的事情都不知道。兵少,将寡,士气低落,处境惨淡,这样的大唐,这样的叛军,孰轻孰重似乎一目了然,难道,这次大唐真的气数已尽了吗?

此时,李泌立刻做出了两条判断,事后被证明,准得离谱。

第一条,叛军不会得到中原百姓的支持。原因很简单,安禄山的叛军,多是由边镇突厥人和契丹人组成,汉人极少,这样的部队只是武力强大,却很难获得中原百姓的认同。第二条,叛军根本难以持久,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统治天下的信心,单看一条,叛军每夺得一个城市,都把当地的财物运回到老巢范阳,这就足够说明,叛军自己根本没有做好夺取天下的准备。

这两条,最终都被他言中了。

不但做出了判断,李泌还制定了完备的平叛方略,即命令李光弼和郭子仪二将,一个出井陉关,一个出河东,分别从背面压制叛军。李泌断定,叛军的骑兵很难越过长江天险,因此从北面进攻,威逼叛军的河北老巢,就可以把叛军刚刚夺取的八百里秦川,变成钳制他们的死地。李泌更断定,平叛是一个长期的战争,千万不能想着快速解决,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借助这场平叛战争,彻底消灭叛军,并将地方兵力收归中央,断绝藩镇割据的隐患。他对李亨说:“去叛军易,去藩镇难。”同时他也看到,叛军占据中原,恰恰是重新实行府兵制的机会,漫长的战乱制造了大量的荒地,待到平叛胜利后,国家正好可以将这些土地收归国有,再重新实行府兵制度,如此,可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对李泌言听计从的李亨,在早期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李泌的计划。从李亨复位开始,唐朝一面命令郭子仪、李光弼二将全力进兵河北,断绝叛军的归路,一面请回鹘发兵救援。精锐的回鹘骑兵成了唐王朝的主力军,战局很快向着对唐朝有利的局面发展。李光弼在河北势如破竹,郭子仪与回鹘联兵,不断在关中取得胜利,但这个时候,历史的意外又发生了。公元757年,急于夺取京城的唐肃宗不顾李泌的劝阻,决定先集中兵力收复长安和洛阳,结果,已经逼近叛军老巢的李光弼不得不回师救援,事实果然如李泌所料,唐军以巨大的代价夺回了长安与洛阳,但并没有消灭叛军的有生力量,几十万叛军安然地逃回了河北老家,依然是唐王朝巨大的威胁。更要命的是,帮助唐朝夺回长安的回鹘人借机漫天要价,更在长安城大肆抢掠,所谓收复长安,得到的只是两座伤痕累累的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