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柔然民族的辉煌与没落(第2/5页)

柔然这种迅速扩张,必然引发北方各国的不安,尤其是和他们相邻的拓跋鲜卑。公元391年,拓跋鲜卑的英主拓跋珪建立北魏之后,柔然和拓跋鲜卑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自然就玩不下去了。对柔然,拓跋珪就一个态度:往死里打!公元392年,拓跋鲜卑对柔然盘踞的河套草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将河套草原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就等于剪除了柔然对拓跋鲜卑的最大威胁。在初战告捷后,拓跋珪只是修缮了河套草原原有的长城,设立军镇,并没有乘胜追击,原因是这时候拓跋珪的主要精力还是在中原争霸上。因此,柔然虽然实力遭到重创,但并没有伤到元气,相反,丧失了河套草原的柔然,开始不断攻掠拓跋鲜卑,两家之间的战争造成了拓跋鲜卑立国早期的政治格局。因为对北方柔然的战争很漫长,所以在拓跋北魏的内部,早期北方军将拥有崇高的地位,而一直和拓跋鲜卑合作的北方汉族世家大族,也因此一直靠边站。著名的“六镇”,就是拓跋鲜卑从这个时期开始于北方设立的,当时是北方防御柔然进攻的主要屏障,最后却成为拓跋鲜卑灭亡的导火线——六镇起义。

柔然的存在,也影响到了拓跋鲜卑的另一个政策。对待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五胡十六国时期,被灭亡国家的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百姓,一般逃脱不了被屠杀的命运。因为柔然的存在,拓跋鲜卑确立了“以夷制夷”的国策,当时派到北方防御柔然的军队,虽然主体民族是鲜卑族,但随着中原地区战争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各民族战俘被派到了北方,用来防御柔然入侵。拓跋鲜卑此举,意在让这两路敌人相互消耗,自己坐收渔人之利,但未曾想到的是,最后的六镇起义里,拓跋鲜卑不得不和柔然民族合作,来镇压这些战俘。可以说,因为北方柔然民族的存在,中国北方各省的民族构成,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为拓跋珪的逐鹿中原,柔然不但逃过了一劫,还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西进。在遭到拓跋鲜卑沉重打击之后,柔然暂时停止了对中原汉地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这时候柔然的首领社仑,选择了西进。柔然开始以阴山山脉为基地,持续向西拓展领土,他们收服了早期游牧在阴山山脉的铁勒各部落,将其划入柔然的治下,这样一来,柔然就有了生力军。尤其重要的是,当时的铁勒部落,是北方游牧民族里少有的以冶铁见长的部落,原来柔然民族作战,主要用皮甲和简陋的刀剑,这样一来鸟枪换炮了。而且这时候的柔然首领社仑,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在和北魏战争失败后,积极向中原学习各种军事经验,尤其是效仿北魏,成立了自己的重甲骑兵军团。当时还通过劫掠以及招募的方式,邀请了许多汉人来为他们效力,这些人里相当多都是工匠。整个柔然民族的军事素质和军事实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当他们再次出现在中原政权面前的时候,就不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了。

除了征服铁勒,柔然民族这时期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占有了仍然盘踞在草原的匈奴余部拔也部,这支匈奴余部,在历史上有个别称:最后的匈奴。他们是匈奴滞留在草原的最后一个部落,长期以来凭借着匈奴的威望,在草原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但是到了柔然崛起的时候,这支匈奴部落已经是外强中干,于是,在经过几场简单的战争之后,拔也部就集体向柔然民族投降。拔也部的投降,在当时的草原民族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之后草原各民族纷纷归附,柔然势力如日中天。当年放过柔然一马的拓跋珪,或许做梦也想不到,就是因为当初的手下留情,成就了柔然的崛起,草原民族的崛起,有时候恰恰是这样的规律:你给他一个机会,他就会迅速翻身。柔然如此,后来的突厥也如此,之后的蒙古和女真更是这样。

翻身的后果,就由北魏自己来承受了。这时候已经是公元5世纪的早期,北魏正在吞并群雄,完成着统一北方的大业,但是柔然也在不断给他们找麻烦,北魏的早期有很多次这样的情况。每当在中原的战争就要获得全胜,因为柔然的侵扰,使得他们功亏一篑,柔然,已经日益成为北魏头上的一把刀。到了公元402年,社仑自称可汗,正式建立了柔然汗国,这标志着柔然民族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建立汗国的柔然,不是自称可汗这么简单,当时的他们已经不再是游牧部落,已经建立了奴隶制度,而且他们效仿北魏,设立了军制与战阵,这种发迹的剧本,和之前的匈奴以及之后的蒙古也格外相似。这时候的柔然,其领土已经格外广大,向西他们控制了丝绸之路,迫使西域各国臣服,向东,他们的势力甚至扩张到了鸭绿江一带,社仑可汗自称拥有精骑50万,这个数字虽然带有水分,但以后来他们和北魏的战争来看,三四十万铁骑是绝对有的。

这样一个强大的政权,当然不会满足简单地占有中原,事实上柔然和北魏之间的关系,和后来蒙古与金朝之间的关系格外相似。北魏鲜卑,也是起源于东北黑土地的,在他们征战的早期,就和柔然民族关系密切,渊源颇多。然而观后来金朝的历史,金朝在占有了中原汉地之后,没有灭亡在世仇南宋的手中,相反却被早年的奴隶蒙古打得落花流水。而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柔然显然也打起了同样的算盘,而且他们完全有实现这一切的条件,和后来的成吉思汗一样,社仑可汗也采取了正确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对于和北魏一直有世仇的前燕、后燕、北凉等政权,社仑可汗主动拉拢,双方不但互通有无,柔然更给中原各政权提供战马资助,帮助他们建立精锐骑兵,而对北魏,柔然民族的态度就一个:打!他们不断南下侵扰,攻打北魏的边镇,企图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更重要的是,北魏所盘踞的山西北部地区,是后来著名的“幽云十六州”其中的一部分,这是自古以来中原政权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入侵的主要屏障。如果北魏真的最后灭亡于柔然,那么柔然趁势南下,逐鹿中原,吞并整个中国北方,也就不是难事,以当时他们的实力,完全有能力把成吉思汗经做过的事情提前做一遍。

但这时候柔然的运气很不好,因为比起成吉思汗碰上了女真的衰弱时期,柔然面对的北魏,正处在勃勃的上升期。毕竟后来成吉思汗时代,北方中原汉地的金朝,已经经过了长期的和平时光,但这时候的北魏,却几乎是每天在打仗。他们的军队常年在战斗中锻炼,完全可以和北方游牧骑兵争锋,更为重要的是,这时期的北魏,几乎历代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彪悍人物。在柔然建立汗国不久,北魏就把都城迁到了山西平城,和后来明王朝“天子守边疆”一样,北魏也把都城放在了边陲上,意思很明确:必须要解决掉柔然的威胁。在柔然建立汗国的公元402年,一心要进行汉化改革的北魏一代英主拓跋珪,死在了新旧贵族之间的内斗之中,他的儿子拓跋嗣是个合格的守城之君,在位期间主要对柔然采取守势。柔然则一步步继续南扩,不断蚕食北魏的北方疆土,且拉拢北方其他政权一起对付北魏,这样的局面持续了整整15年。拓跋嗣33岁过世,他的儿子拓跋焘即位,即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魏太武帝,虽然后来“大名鼎鼎”,但是当时的拓跋焘,还只是一个13岁的小毛孩子。对柔然来说,这个消息当然利好,在拓跋焘登基的第一年,柔然就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抢掠北魏边境人口数万,牲畜几十万头,给了拓跋焘一个下马威,但是柔然人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他们看不上眼的小毛孩子,敲响了柔然走向衰落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