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西魏的『脱贫』之道(第4/4页)

虽然后世对宇文护的评价不高,甚至许多的历史学家说他是“权臣”、“逆贼”,但是在国家建设方面,他却是一个对新生的北周政权贡献颇多的人物。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宇文泰的政策,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特别是他把所管辖地区的耕地数量,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标尺,甚至给每个地方官都分配了土地,要求官员们主动下田生产。同时,因为宇文护是篡权而起,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他更需要汉人的支持,他在位期间,废除了西魏征兵的许多门槛,大量的汉族农民可以继续进入西魏军队之中。对于西魏军队的统治机构八柱国,宇文护也竭力拉拢,抬高汉族军将的地位,尤其是允许汉族人在鲜卑族做统帅的军队里为将,打破了关中鲜卑军阀赖以生存的门第结构。如上种种,皆对后来北周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千算万算,宇文护还是漏算了一个人,被他一直当做傀儡的宇文邕。

从公元561年开始,宇文邕整整做了12年的傀儡皇帝,在这12年里,隐忍的宇文邕一直在寻找着机会,公元573年,机会终于来了。宇文邕得到了亲弟弟宇文直的支持,兄弟俩一起策划,利用宇文护觐见宇文邕的时候发动政变,一举将他诛杀。从此之后,宇文邕真正掌握了大权,这位忍了12年的北周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周武帝。

在历史上,北周武帝的知名度,有时候要远远高于他的父亲宇文泰,论原因,首先一条,就是他完成了宇文鲜卑全盘汉化的最后一步。公元574年,即北周武帝亲政的第二年,他对文化进行调整,确定“三教顺序”。所谓三教,就是当时的儒教、道教、佛教,在北周武帝的排序中,儒教被排在第一位,佛教被排在了最后一位,这就意味着北周政权,已经成为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政权,而不是先前汉族士大夫眼中的异族政权。与此同时,他开始全面纠正其父宇文泰时期的“胡化”政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勒令麾下诸军队大量释放奴婢,将常年战争中被掳掠来的奴婢全都转化为自由民,由国家发放土地,并从中挑选精壮入伍,这些得到宇文邕“解放”的人口,自然有很高的积极性,从军打仗更是身先士卒。如此一来,北周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

宇文邕时期,北周和北方的老邻居北齐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宇文泰时期,北齐强而北周弱,当时的宇文政权,每年冬天都要把与东边交界的黄河河冰捣碎,防止敌人借机入侵,而到了宇文邕时期,攻守却易形了,换成了北齐捣碎河冰,防止北周入侵。宇文护时期,就发动了两次攻打北齐的战争,虽然都遭到了失败,但是双方强弱的大势已经发生了转变。比起北齐政权的民族冲突以及上层矛盾,这时候的北周政权更团结也更有生气。这样的大好机会,宇文邕当然不能放过,公元576年,北周武帝发动了征讨北齐的战争,先经过浴血奋战占领了北齐的要塞晋阳,然后回师东进,一举攻破北齐的首都邺城,北齐末帝高伟束手就擒。这是公元577年正月的事情,这件事情的结果,是使中国北方再次统一,而盘踞长江流域的南朝,也注定朝不保夕。

宇文邕在统一北方的同时,将占领北齐地区的“杂户”也一并免了,如此一来,北周很快赢得了北齐的人心,特别是北齐境内汉族的支持。当然,不支持的人也有,比如那些世家大族们,因为“杂户”原本就是他们的财产,现在却统统被赋予了自由民的身份。宇文邕做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灭佛运动,从公元566年开始,当时执掌政权的宇文护,就在北周推行灭佛运动,勒令北周境内的僧尼必须限期还俗,从事生产,寺庙所掌握的土地必须归还国家,由国家统一分配给老百姓。到了公元577年灭北齐后,宇文邕又把这个政策在北齐推广开来,当时曾有僧侣出面劝阻,宇文邕回答说:“佛是从胡地来的,我不是胡人,所以不信。”从小读汉人书籍长大的宇文邕,此时俨然以汉族帝王自居了。从宇文护开始到宇文邕的灭佛运动,虽然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但是在当时,它让200万人从此从事生产,成为向政府纳税的对象,对于当时北周的国力提升,确实有重要作用的。

如果历史没有意外的话,统一北方的宇文邕,完全可以顺势南下,一举平定南陈,完成一统中国的大业,但是意外偏偏发生了。公元579年,为了解除南征的后顾之忧,宇文邕发兵攻打突厥,病逝于出征的路上。北周历史的拐点就这么产生了,即宇文邕后成为北周皇帝的宇文赟,即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北周宣帝,在位时以荒淫著称,大权很快被汉族杨家所掌握。后来北周宣帝在公元579年禅位,不久后去世,幼帝宇文衍被杨坚操纵,很快被废,宇文家族苦心打下来的江山,就此姓杨了。

说起北周宇文家族被杨家取代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根子上的一点,却是宇文邕种下的。公元573年,宇文邕下了一道命令“军士为侍官”,也就是说,地方军阀的士兵,从此直接属于皇帝,国家的所有军队,从此由皇帝直接掌握,这是宇文泰的府兵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却为杨坚夺权帮了忙。因为从此以后,只要掌握了中央的最高权力,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国家的兵权,地方军阀再也不能威胁中央,这样权臣篡位,难度就低得多了。果然,杨坚凭借着外戚的身份,趁着皇帝幼小的机会,很快就轻松地取而代之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也就因此成了“宇文栽树,杨家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