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楚国独白:其实我很牛(第2/3页)

与此同时,楚成王大力向中原诸侯学习,引进齐桓公改革的成果,建立楚国的集权王朝,并且大力引进中原先进的文化与生产技术。当中原诸侯在为霸业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南方的楚国却埋下头来休养生息,进行着楚国特色的“尊王攘夷”运动,它再次破土而出的时候,中原诸侯,已无人可抗衡。

楚国在春秋时期的最鼎盛时代,就是楚庄王在位时。那时候的楚国,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国家版图,都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原各路诸侯,天下之大,已无哪家诸侯可以单独与之抗衡,可谓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楚庄王在公元前613年即位,这时期的中原诸侯势力的分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本强大的齐国、晋国已经陷入内乱之中,无力争霸。而另一个新崛起的强大国家秦国,却在和晋国的战争中屡屡受挫,被堵在函谷关里出不来。此时的楚国,已经是一个极度富庶强大的国家。楚地气候温润,物产丰饶,通过兼并周边部族的战争,又让他们得到了足够多的人口,无论是生产还是组建军队,都比其他国家家底更为丰厚。而楚国的生产、科技能力,这时期也早是诸侯国中的翘楚,楚国的冶炼业独步天下,从今天出土的楚国墓葬的青铜器和弓弩可以看到,楚国当时的冶炼水准极高,更出现了连发弩等高科技武器。现代军事历史学家甚至考证,说三国时期诸葛亮震惊天下的连弩,就是来自于对楚国弩箭的改装。而在齐国、晋国等国家相继称霸的时期,对中原诸侯采取暂时和平政策的楚国,也多次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通过拉拢、联姻、渗透等各种手段,在中原各小国中树立盟友,中原诸侯对于楚国,已经不是清一色的敌视态度。所有的条件都表明:楚国这个多年的“媳妇”,已到了熬成“婆”的时候了。

熬成“婆”的使命,就落在了公元前613年登基的楚庄王身上。但观这位君王早期的表现,恐怕当时所有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楚国争霸,很不靠谱。

不靠谱的原因,是这位楚王太不靠谱。

关于楚庄王登基后的不靠谱表现,通行的史家记录是这样的。楚庄王登基后,最早三年荒废国事,沉迷于奢靡享乐之中,甚至还立下规矩,敢劝说他的大臣一律格杀勿论。大臣申无宇看不下去,就假装给楚庄王讲故事,故事说的是有一种大鸟,三年了一声也不叫,请问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知道这只鸟说的是他自己,然后就幡然悔悟,开始励精图治,最后挥师北上,打败晋国,成就了不世霸业。之后的几千年里,这则故事不断地被各类封建道学家们引用,让许多“直臣”心向往之,得出的结论是:再愚蠢的帝王,只要臣子敢于大胆进谏,都会幡然悔悟的。

其实,这则故事才是不靠谱的。从始至终,楚庄王就是一个很靠谱的人,他登基后所做的一切,都在他的算计之中,开始的贪图享乐,不理国政,那是因为当时的国家大权,掌握在权臣若傲氏手里,必须要先麻痹他们,才能够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得胜。公元前604年,楚庄王用长期的“昏君”形象麻痹了对手,然后果断出击,趁若傲氏出门打猎的机会,干净利落地解决了这个绊脚石,而后大权独揽,开始了他真正励精图治,实现霸业的过程。所谓的“幡然悔悟”,不过是装装样子,驾驭笼络臣下的手段而已。不靠谱的楚庄王,其实是一个具备极度隐忍能力和果敢精神的人,这份素质,在当时的中原诸侯诸王中,几乎无人能敌。

“幡然悔悟”后的楚庄王,在除掉了若傲氏等反对势力后,其实已经大权独揽,但就像当年的齐桓公一样,他也面临着内政问题,齐桓公的内政问题是权力分散,而楚庄王的问题,却是捧着金饭碗要饭。

楚国的“金饭碗”,就是他们的生产条件。

在发展经济上,楚国既不缺土地,也不缺人,常年兼并南方部族,以及攻掠中原诸侯国,使他们的人口日益膨胀,土地更是广阔,但楚国此时经济条件有限也是真的。比起中原诸侯国来,楚国有一个要命的问题——天灾。当时楚国的主要经济区江汉平原,几乎是无年不灾,不是今年闹水灾,就是明年闹旱灾,连年的灾害不但激化了楚国的内部矛盾,更拖了楚国对外征战的后腿,要对外打仗,内部稳定是第一位的,要稳定,就要先救灾,问题的关键是,谁去救。

好在楚庄王有这样一个人——孙叔敖。

在今天,孙叔敖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之一,他的出名,比起管仲搞改革来,孙叔敖其实就做了一件事——兴修水利。在成为一名名臣的同时,他更是彼时中国最杰出的水利专家。他在任时期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动几十万民夫,在安徽寿县南修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大型运河工程——勺坡。因为这个水利工程的存在,楚国人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洪涝灾害可以靠它泄洪,干旱时节更可凭它灌溉。楚国的经济,从此一日千里。楚国霸业的基础,也因此而奠定。

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楚庄王青锋出鞘,开始了北上争霸的历程。早在公元前606年,他就曾率军渡过黄河,进入到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附近,在当地炫耀武力,并且对周王室的使者,询问周天子用的鼎的重量,这就是“问鼎”一词的由来,楚庄王的争霸之心,因此昭然若揭,而且他比其他搞“尊王攘夷”的人更实诚——我本来就是来争霸的,谁拿你周天子当盘菜。实诚的原因,在于他的实力。

楚庄王很快就证明,他不但实诚,更有实力。

楚国当时争霸的最主要对手,就是曾经击败过他的晋国,比起楚成王时期简单粗暴的进兵,楚庄王的手段更加丰富。他先是试探性地攻打中原的诸侯国郑国,顺势打服了郑国的邻国陈国,这两个国家,也就成了楚庄王进兵中原的跳板。但事情很快出现了反复,楚国撤退后,晋国再次出兵,两个国家又倒向了晋国。随后楚国又来,两个国家投降,楚国刚走,转眼又叛变,来回做了几番墙头草之后,楚国的军将们不耐烦了,他们强烈要求楚庄王下狠手,彻底消灭陈国。面对这块到手的肥肉,楚庄王却再次隐忍,他反而恢复了陈国的国君地位,大度地原谅了他们,得到了各诸侯国的称赞。但对另一个国家郑国,楚庄王却没这么客气,他派重兵大举进攻郑国,经过三个月包围后迫使郑国投降。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因为郑国的独特地位。这时期的郑国,是楚庄王争霸的对手——晋国的铁杆小弟,更是晋国与楚国之间的重要缓冲地带,对于晋国来说,陈国可以丢,郑国却万万不能丢。所以郑国告急后,晋国立刻组织兵马援救,由荀林父为大将,大举进攻楚军,这却恰恰落进了楚庄王的圈套——他本身就是以郑国为钓饵,吸引晋国来攻。现在鱼上钩了,就要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