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凯特和罗马(第2/3页)

厄尔维几人在渡河失败后,选择了绕路而行,决定穿越罗纳河与若拉山脉之间的狭窄道路进入高卢。而凯撒则选择了追击。他于索恩河附近,趁厄尔维几人通过了四分之三的时候,向遗留在河东岸的提古林尼部落发起了袭击,最后以微不足道的代价赢得了胜利。

双方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布拉克特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当时凯撒因为后勤补给不济,不得不放弃对厄尔维几人的追击。厄尔维几人得到了这个消息,开始掉头追击凯撒。

凯撒此时的形势非常险恶,的确布拉克特城距离这里只有17英里,但是在厄尔维几人的追击下,埃杜维人会不会紧闭城门,将罗马军队置于绝望之中呢?(埃杜维人当时是罗马人的盟友,有向罗马人提供粮食的义务,布拉克特城是埃杜维人的城市,但当时埃杜维人的态度却颇为暧昧。)凯撒不能将自己与军队的命运寄托在高卢盟友的忠诚之上,于是他迅速布置军队,准备与厄尔维几人决战。

凯撒先让骑兵去抵抗敌人的先头部队,以争取布阵的时间。他首先将手头的4个老兵军团按照传统的三列阵布置在半山腰,而后将两个新兵军团与辅助部队布置在山顶,全军的辎重与行囊全部集中保管,用壕沟和壁垒保护起来,在完成了这一切后,凯撒下令将所有人的马匹都送到视线以外,以确保无人企图骑马逃走。

◎ 向罗马军队发动冲锋的厄尔维几人。

此时厄尔维几人的主力已经赶到,他们排成密集方阵,开始仰攻罗马人。与其他高卢人相同,厄尔维几人社会的统治阶层分为武士与德鲁伊祭司,德鲁伊祭司负责宗教、司法乃至文化的传承;而武士则专司战争和劫掠,如果一个武士能够在战争中屡次获胜并且对手下足够慷慨的话,就会有越来越多武士投到他的麾下,成为他的扈从,身份并不会成为他上升的障碍。武士及其扈从是厄尔维几人军队的骨干,而长剑与颈环是武士的主要标志。通常情况下,厄尔维几人会按照部落列阵,贵族武士和他的扈从们在第一线,战前吹奏长号,德鲁伊祭司穿行于行伍间激励士气,战士们用长剑敲击自己的盾牌同时大声唱颂赞美神的歌曲,这种氛围即可以震慑敌人,也能够催眠己方的士兵,使其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虽然厄尔维几人的战术十分简单,以冲击为主,但很少有敌人能够抵御住他们的进攻。

战斗的开始阶段,密集队形的厄尔维几人迫使前列的罗马人向山坡上撤退,经验丰富的罗马老兵先向高卢人投掷标枪,然后进入肉搏战。前面章节曾经提到过,罗马的标枪经过巧妙的设计,其铁制的枪头与木柄并非直接连接,而是用一个特制的连接件榫接而成,当标枪击中敌人的盾牌后,枪头与木柄的连接处将会折弯,厄尔维几人很难将其从盾牌上取下来,更不要说投回去了。被标枪击中长盾将会非常笨拙,很难使用,不少高卢战士不得不丢下盾牌,几乎是赤身裸体地与罗马人厮杀。更糟糕的是,高卢人所使用的长剑实际上并不适宜这种剑盾兵密集方阵厮杀。当士兵们组成密集队形,人与人之间的空隙很狭小,根本没有长剑挥舞的空间。

除了在武器方面,罗马人在战术上也具有优势。罗马的三列阵可以通过交错式的互换让士兵在战时得到一定的休息。另外,山顶上的新兵和辅助兵可以使用弓弩、投石器、扭力弹簧炮等武器用火力支援己方。面对厄尔维几人的猛攻,罗马人完全可以用暂时的后退消耗敌人的冲量,但厄尔维几人却无法做这种互换,因为他们身处低处,军队的组织也不如罗马军团,一旦后退很可能会被罗马人借势冲下来,那时败兵会冲散完好的部队,导致全局崩溃。

这场交战持续了整个上午,根据凯撒的《战记》中的记载,高卢人是无法忍受死伤而被罗马人击败的。但从后来的记载中看,更大的可能性是厄尔维几人的主动撤退,因为接下来的战斗还持续到了傍晚,而且在战斗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厄尔维几人逃走,显然厄尔维几人在撤退时还保持着完好的组织。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凯撒手头没有骑兵的缘故(战前把所有的马匹都送走了),无法对厄尔维几人进行有力追击。

不管如何,凯撒依旧指挥军队尽可能猛烈地追击撤退中的厄尔维几人,并给予相当沉重的打击,但厄尔维几人还是将自己的军队撤退到了战场一英里外的一座小山上,开始依托山势抵御罗马人的进攻,正当罗马人向山上进攻时,担任厄尔维几人后卫的大约1.5万名波依人与图林吉人开始投入战斗,包围了罗马人的右翼。山上的厄尔维几人见状也发起反扑。

此时就可以看出凯撒作为一名优秀指挥官的作用了,他立即将第三线的军队转向己方的右翼,抵御新出现的敌人。显然在先前的战斗中,他一直没有将这支预备队投入战斗,他遵守了一条在军事学上永远不过时的铁律——“没有到最后关头,指挥官手中就应该保留着一支预备队,否则他就已经失去了对战局的影响能力”,当然判断何时才是最后关头,这就是一个将军的能力所在。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罗马人取得了优势,厄尔维几人退回了山头,而波依人与图林吉人退回到由辎重与车辆组成的车阵中坚守,此时胜利已经基本属于罗马人了。因为敌人被分成两部分,绝大部分战士在山上,没有食物和水;而留在车阵里的波依人与图林吉人虽然有食物和水,兵力却很有限。凯撒以少量军队监视山上的厄尔维几人,而以主力进攻车阵,直至深夜罗马人才夺取了车阵,俘获了厄尔维几人的全部辎重。而山上剩余的厄尔维几人趁着夜色逃走了,其人数大约有13万,显然罗马人在这场战斗之后也精疲力尽,以至于无力连夜追击。

在经过几天的休整后,凯撒下令追击,并向所有高卢部落发出禁止接受逃亡的厄尔维几人的命令,这场胜利让凯撒的命令格外有说服力,几乎所有的高卢部落都拒绝帮助战败者。很快面临绝境的厄尔维几人就派出了向凯撒祈求怜悯的使者,失去了绝大部分的战士和辎重,又没有其他高卢部落的帮助,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向凯撒祈求怜悯。凯撒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并下令处死了其余敢于逃走的部众,下令让厄尔维几人返回故土,此时的厄尔维几人实际上已经沦为了罗马人的附庸,承担着抵御莱茵河对岸的日耳曼人,充当罗马纳尔波高卢行省东北境缓冲带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