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夕照空山 16 “一技花”施计夺军饷 刘吴龙具折弹卢焯(第3/5页)



  “皇上没用膳,”王义说道:“看上去脸色不好,正在生气呢,送上去的膳叫退了回去。”讷亲还想问,料想王义也不会说,便咽了回去,和傅恒一道儿从永巷进去,站在养心殿口,刚说了句“奴才讷亲傅恒——”便听乾隆在里头厉声说道:“进来!”

  两个人对望一眼,小心翼翼地走进来,果然见乾隆面向暖阁大玻璃窗站着,脸上毫无笑容。两个人提着袍角跪下,深深地叩下头去道:“奴才等恭请万岁圣安!”

  “起来吧!”乾隆看也不看他们一眼,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良久才道:“吏治这么难弄,这些人不忠君也罢了,难道自己的良心也不要了?”

  一句话说得两个人都摸不着头脑,傅恒思量着说道:“主子,出了什么事?奴才们愚昧,猜不出来呢!”乾隆这才转过脸来,喟然一叹,说道:“卢焯。卢焯的案子又有新的证据。”

  傅恒和讷亲心头都是一震:卢焯在雍正朝时,曾是政声卓著的名吏。雍正年间朝廷推行火耗归公制度,各地封疆大吏按兵不动,卢焯当时还是一个小小的直隶武邑知县,不顾上司横加梗阻,率先在境内实施摊丁入亩、去苛役均赋捐、严惩把持公务欺凌小民的大粮户、大庄头。蒙世宗亲自召见,迁升毫州知州。在毫州禁械斗、清监狱,境内肃然,家家夜不闭户;再迁山东东昌知府,构筑护城长堤、疏浚运河,赈济灾民,政声雀起。乾隆三年便已经官居浙江巡抚兼理盐政,在任期间教民养蚕、纺织,清理省会护城河,请停征海宁塘岁修银,减嘉兴七县银米十分之二,请禁商人短秤,下令州县缉私盐不得扰民,不准缉拿肩挑小贩,盐场征课不准用刑追索,又减盐价、免米税、广学额……走一处得到一处的万民拥戴。这些政绩也还罢了,他到浙江上任,即请旨改海宁草塘为石塘,筹备塘河运石料。尖山坝一役劳作辛苦三年,那卢焯也真舍得扑下身子,竟把巡抚衙门签押房设在工地芦棚里,一边处置衙务,不分昼夜巡视工地,勘查河道水位、湖水涨落,衙中师爷都累死了两个,终于功成安澜。不但浙江省,连福建也免了年年防汛之苦。仅此一项,涸田一万余顷。浙江人为他修了一座书院,名叫“卢公祠”,乾隆皇帝大喜之余亲下手诏,予以褒奖:“尖山坝工,上廑先帝宵旰焦劳,封疆大吏栉风沐雨,辛劳有年,告成于是。不唯慰朕躬而已,且慰先帝在天之灵也!”早已透出口风,要调卢焯任户部尚书,还要加太子太保衔,不料在这个时候,闹出一件民事案子。嘉兴府桐乡县汪姓大族分家,汪家二公子汪绍祖为分到近廓田三千亩和一块风水牛眠宝地,暗赠知府杨震景银子三万两,又托杨转送卢焯五万两。这事本来已经了结。恰巧孙嘉诠的门生刘吴龙去福建办案,风闻此事,具本劾奏。上书房转过鄂尔泰的批示,着吏部考功司去查。查了几个月,回奏说,“汪家与杨震景、卢焯三人,均不认承有授受贿赂的事。刘吴龙道路之言不足为信。”——本来这事已经过去,此刻却又有了新的凭据!

  “论起卢焯其人,朕也是十分惜他!”乾隆抚着刚留起来的八字髭须,在殿中踱着步子,音调显得阴郁低沉:“去年冬天他来见朕,又黑又瘦——你们也都熟识他,原来算得一个美男子呢!——手臂上竟脱了皮……朕握他的手,满手都是老茧!这个人……他怎么会干出这种事?!”他倏地转过头来,看着两个辅政大臣不言语,瞳仁在灯光暗影里晶莹闪动,已是迸出泪花。

  傅恒心里一阵发热,低下头去,他未入军机处时,曾以观风钦差使身份督查两江、两广和福建,亲至尖山坝工地,和卢焯共事过几个月,卢焯的才干、勤苦、德行,老百姓对他敬若神明,都是自己亲眼见的。和自己也相处得很好。此刻却无法替他回护——他心念一动,卢焯是张廷玉的得意门生,张廷玉一直“病”着不到军机处当值,莫非为回避这事?那么下手的刘吴龙是不是受了鄂……什么人的指使呢?正自胡思乱想,身边的讷亲说道:“卢焯虽有微劳,那都是臣子份内应作的事。既然贪贿,使君父落了个不识人的名声,欺君之罪不可恕!卢某素有能吏之名,此乃汉人一贯恶劣风气,外务清名邀结人心,内中贪婪龌龊不可胜言,应将其锁拿进京,交部审讯,依律处置。以此显示天下朝廷至公之心,大小臣工一视同仁。为此方能杜绝外任官的胡作非为。”傅恒也想定了,在杌子上俯身说道:“讷亲说的虽是,但这里头牵扯民事,一干人证远从浙江押来,又不知何时能够结案,等于是将这些证人、无辜百姓放了流刑。以奴才见识,下旨着卢焯就地革职拿问,委派钦差或着闽浙总督德沛严加审讯。结案之后视情形调度。这样似乎稳妥些。”讷亲知道德沛和卢焯是过从很密的朋友,但傅恒的话说得滴水不漏,也无可反驳,他喉结动了一下,没有吱声。

  “好,照傅恒的建议办。”乾隆神情似乎开朗了一点,回炕上盘膝坐下,扯过刘吴龙的奏折,用朱笔批道:

  此奏,乃卿之秉公察奏。朕以至诚待臣下,不意大臣中尚有如此者。亦朕之诚不能感化众人耳,易胜愧愤!前萨哈谅、喀尔钦之事卿已知之。此事已着德沛

  ——写至此处,他打了个顿,又加上了副都统旺扎勒的名字:

  及闽浙副都统旺扎勒会同谳审。若实亦惟执法而已耳。朕知卿必不附会此奏、以枉入人罪,亦必不姑息养奸而违道干誉也。卿其勉之,若复有实据一面奏闻,一面具本严参。

  写完,又将一张字条拈过来,递给近坐的讷亲,说道:“你们看看,这是卢焯写给杨震景的信。”

  讷亲知道,这就是刘吴龙新抓到的证据。接过看时,上面写道:

  镜吾仁兄,托来人所带银票已收讫。汪绍祖一案已结,有关人服判无异语,皆兄调处有方也,吾无疑议。但此等银收受,颇类事后收惠,吾心不安。转告汪绍祖,彼原即有理,已胜诉矣!此银为吾暂借,可耳。他常和卢焯有书信来往,从手迹看的的确确是他的一笔草书。讷亲一边将信传给傅恒,心里暗道:“这种事也好写信?卢焯那么精明,在这上头原来是个呆鸟!傅恒也是一目了然,苦笑着把信双手捧还乾隆,说道:“信上言明是‘借’,如果汪氏收有借据,卢某虽存‘不应’之罪,毕竟与受贿有别,请主子睿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