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下一个时代

1

位于鸭绿江下游的义州是朝鲜的要冲。它的对面是中国的九连城。为确保鸭绿江一线,隔江相望的义州和九连城都是军事上的重要据点。

隐藏在前线战斗的背后的给养补充问题,在战争中极为重要,是决定胜败的一大因素。

袁世凯担负了补充给养的任务。

开始是打算靠海上运输往义州补充武器粮食,但现在办不到了。黄海的制海权已落在日本的掌握之中。

袁世凯十分沮丧。对于朝鲜的事情,他已经厌烦了。他想在朝鲜做的——确立中国的宗主权,几乎是归于失败。他在朝鲜尽了一己之力,虽然有点儿过分。正因为过分,才同日本发生了武力冲突。

“你的做法很不高明!”

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等人直率地指责袁世凯。可是,除此之外,还能有别的办法吗?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本想以患病为由辞掉不干,但主子李鸿章大声呵斥道:“善后的事总该处理一下吧!”

于是,袁世凯同周馥一起,跨过山海关,朝沈阳(奉天)进发。带着“前敌营务处总理”头衔的周馥,对这项工作也不十分起劲儿。

最初计划是武器弹药由海上运输,粮食在义州附近采购,然而,两人赴任的途中,平壤失陷了。黄海之战,清军又失去制海权。日军乘胜北上,追击败退的清军,义州也成了双方交战的地区。从那里购进一万石军粮,完全不可能了,只得从国内往外拉。

他们的工作比预料的要忙得多。

“不得了啦!”从外地回到沈阳的周馥,语调比平时激动。

“怎么了?事到如今,还有什么事值得大惊小怪的?”袁世凯问道。

近来,他有些自暴自弃了。

“‘济远’的管带要被正法!”

“啊!正法……”

袁世凯登时愣住了。

“济远号”管带方伯谦“临阵脱逃”,被处以死刑。

“是啊,而且不会缓刑。”

“太严厉了!……当然也因为有前科。牙山之役,方伯谦也许有他的理由,不过……”

日本所谓的“丰岛冲海战”,在中国称之为“牙山战事”,就是东乡平八郎大佐击沉“高升号”的那次海战。当时眼看要被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掀翻,“济远号”挂起白旗逃跑了。尽管管带下令竖白旗,可炮手们却继续开炮轰击。

“真是丑态百出,听说还挂了日本军舰旗!”周馥说着,恨恨地骂了一句。

据说,在丰岛海面,方伯谦为了把投降的意思表现得明白些,在白旗的下面还恭恭敬敬地挂上了日本军舰旗。这件事在东乡平八郎的日记中也有记述,肯定是事实。

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对此事也有所闻,满心不快,但是海军将领奇缺,后继无人,所以不能罢方伯谦的官,只好让他继续担任“济远号”管带之职。

有这样前科的“济远号”又第二次临阵脱逃。

方伯谦报告说:“舰炮被击坏,舰体严重损伤,凭自力脱离战线,勉强开到大连湾。”

“济远号”舰炮确实毁坏了,但据说并不是被日本舰队击中,而是他自己炸毁的。舰上的弹痕也都是用巨锤故意砸出来的。如果这是事实,那可太骇人听闻了。

战后,也有人认为方伯谦是无罪的。

黄海海战之后,未过一个星期,9月23日,接到丁汝昌的禀告,李鸿章决定将方伯谦处以死刑,于两日后拂晓执行。在这种迅速判决并执行的背后,有人怀疑肯定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孔广德编的《普天忠愤集》中有一篇《冤海述闻》,说处死方伯谦是丁汝昌、刘步蟾和汉纳根三人的阴谋。他们都同方伯谦有私怨,如丁汝昌在海军基地刘公岛盖了许多房屋,租给高级将领居住,只有方伯谦不租用。

其实,恐怕是黄海的败战需要找个替罪羊,而方伯谦被选中了。当然,他能够被选中,也一定有理由。

《冤海述闻》也为方伯谦做了辩护,说:在丰岛海面,“济远号”力战,炮击日本“吉野号”,打得它倾斜,挂起白旗和黄龙旗逃遁(黄龙旗是清朝的国旗)。“济远号”准备追击,但舵机损坏,不能跟踪,只好返航。

这可是倒打一耙的偏袒。东乡平八郎的日记是可靠的。日本官方的报道是清舰在丰岛海面首先攻击日舰,而东乡记为日本方面先发制人地发起了攻击。他不管官方怎么说,如实记录,因此,“济远号”挂起白旗和日本军舰旗逃走的事实是可信的。

逃回大连湾的“济远号”的损伤是人为制造的,对此,泰莱的回忆录中也有记述。

大本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声名狼藉,毫无威信。可是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是受到日本国民的绝对信任的。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9月18日下午四时三十分,以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的名义公布的大本营战报说:

前16日午后五时,本舰队第一游击队“赤城”“西京”等十二舰,经海洋岛向大孤山海面进发。17日上午十一时四十五分发现敌舰队“定远”“镇远”“靖远”“致远”“来远”“经远”“威远”“扬威”“超勇”“广甲”“广丙”“平远”十二舰及水雷艇六只。

这份战报与伊东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电报——“敌舰队十四舰及水雷艇六艘”相比较,大本营发表的少了两艘,伊东电报中无舰名。

实际上,这时北洋舰队的阵容如下(括号内为各舰管带):

定远号 (总兵 刘步蟾)

镇远号 (总兵 林泰曾)

致远号 (副将 邓世昌)

靖远号 (副将 叶祖圭)

经远号 (副将 林翼升)

来远号 (副将 邱宝仁)

济远号 (副将 方伯谦)

超勇号 (参将 横炯臣)

扬威号 (参将 林履中)

平远号 (都司 李 和)

广甲号 (都司 吴敬荣)

广丙号 (都司 程璧光)

实际的军舰数量是十二艘,另有“镇南号”“镇中号”两艘炮舰和四艘水雷艇。

把炮舰也算在军舰里,确实是十四艘,但伊东把四艘水雷艇看成了六艘。如果大本营把炮舰当成了水雷艇,数目就相符了。大本营公布的“威远号”,这时并不在北洋舰队里,可能是把“济远号”误认为“威远号”。

此外,还有五艘运输船,也可能是把它们当中的几艘错认为军舰或水雷艇了。

不过,别的舰名都对,单单把“济远号”搞错,很可能是“济远号”在战场的时间不长,致使日方无法确认。

牺牲一人而救众生,佛教叫“一杀多生”,可以套用一句:一杀多戒。“广甲号”的吴敬荣等人,按说也算是临阵脱逃,但有了方伯谦这个靶子,其他官兵引以为戒也就行了。怎奈他继丰岛海面战役之后再次脱逃,作为杀一儆百的牺牲者,实在是非君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