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没有再回月球?(第2/3页)

6

第三个版本,还是来自美国宇航员。

在“阿波罗”探月过程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时两名宇航员回到指令舱后,登月舱突然失控坠毁在月球表面,设置在离坠落点72公里处的地震记录仪,记录到了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这种声音犹如一口大钟和大锣鼓所发出的声响。而在“阿波罗12号”探月时,碰撞月球所发出的回声还持续了4小时——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种声音只能持续一分钟左右。

此外,科学家在月球上还发现了有类似地震那样的月震。月震的震级很弱,最大的月震也只相当于地震的一二级,但震动持续时间却很长。所有这一切似乎证明了“月球是空心的”。

苏联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瓦西里和晓巴科夫曾在《共青团真理报》上撰文指出:“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宇航站。月球是空心的,在它的表层下存在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世界。”

月球本身就是一艘太空战舰?这还了得?

但现在已经有不少科学家指出:月震持续时间比地震长,原因在于月球上没有水和表面松散的沉积层,正是由于水和松散沉积层对地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才使地震波很快衰减。有的科学家还认为,月球的内部结构与地球完全相同,是由月核、月幔及月壳组成,而并非空心的。

7

第四个版本,来自美国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苏联。

瑞典曾有科学杂志报道说早在1964年,苏联发射的“月球9号”探测器就在月球背面拍到了“一个飞碟基地和由形状奇特的高大建筑物组成的城市”。

1968年12月25日,当“阿波罗8号”飞船载着指令长弗拉克·鲍曼及两名助手进入月球背面用肉眼探察时,据说也曾发现飞碟降落。

比起苏联的发现,更让人怀疑的是,苏联的探月工程居然几乎和美国同时中止。这两个国家当初你死我活地叫嚷着要进行“太空竞争”,一个率先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和探测器月球着陆,另一个实现了载人登月——然后,两个国家忽然都停止了登月计划。

假想图
太空第一人,苏联的加加林。后离奇死于空中事故,年仅34岁

于是难免有这样一种说法:美国和苏联都受到了外星文明的警告。

不过,更令人信服的说法是——至少苏联方面确实是在后期被美国拖垮了,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上,就是迈不过最后这道载人登月的门槛,和外星文明的警告没有什么关系(苏联用来登月的N1火箭发射了4次,4次全都失败,最终被迫取消)。

8

其他的,无非就是各种图片和猜测了。

比如据说在“阿波罗11号”首次登月时,阿姆斯特朗发现月球表面有23个人类赤足的脚印。

也有人公布过据说是从月球表面发来的照片,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类似金字塔的建筑,以及有明显人工痕迹的环形山。

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存疑

1987年3月,有一张据说是苏联人造卫星从月球背面发回来的传真照片,照片显示,有一架“二战”时期的美制老式轰炸机,停放在月球的陨石坑边,机身机翼都有明显的美国空军标志,有人推测可能是外星人掳到月球上去的。

1988年,该位置的飞机失踪了。

还有,每逢碰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总有人会把“大神”尼古拉·特斯拉[1] 给搬出来。有狂热的特斯拉支持者宣称,美国用来发射登月飞船的“土星五号”火箭推进器的原理图,是特斯拉设计的。特斯拉去世后,这机器没人会修,所以就永远无法登陆了。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这些说法,都从没有得到过官方的认可,也没有可靠的来源和出处。

9

但是你不能怪民间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是不是?

因为月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那么近又那么远,那么亲切又那么神秘,探月工程的中止,自然会引起无数人的猜疑和推测。

那么真正让美国停止探月工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目前比较可信的说法,还是时代的变迁,使得美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先看当时为什么登月,为什么能登月。

首先,是政治环境逼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是“美苏太空争霸”的高潮时期,苏联人要面子,美国人也要面子。1966年,美国宇航局获得了有史以来最高的政府预算拨款,这笔拨款占到当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开支总额的4.5%,合计59.33亿美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430亿美元)。有了大把的钱,才能办好登月的事。

其次,政治环境需要美国争气,经济环境也给了美国底气。

1961年,“阿波罗计划”获得了批准。当时,美国正处于西方经济学家公认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从1961年的5000多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000多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接近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的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0%,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个人。

这样经济的底气,也让美国宇航局有资格获得那么多的预算。

再看为什么现在不登月了。

第一,政治意义大减。“冷战”结束了,对手崩溃了,美国的登月计划意义就减小了许多。据说到了阿波罗15、16、17号的时候,发射直播不是每个人都有兴趣看了。

第二,还是经济。从1973年的“石油危机”开始后,美国的经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黄金时代”,美国宇航局的预算开始逐年减少,根本无力支撑起登月那么庞大的计划了(1966年的预算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巅峰)。

据统计,当时“土星五号”火箭发射13次,总共花了65亿美元,平均每次5亿美元。总耗费相当于现在的1500亿美元,每次仅发射就耗费115亿美元(可以造一艘超级航母)。

2001年至2014财年,美国在反恐上耗费的预算是1.6万亿美元(美国国会研究所数据),这也是一个侧面原因。

第三,还是要看经济投资回报比。

如果耗费巨大,但有回报,那也可以接受。但从目前来看,登月的耗费成本实在太大,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获得经济回报。

所以曾有人说,如果现在人类具备了月球开发和居住能力,谁先上去就立刻能瓜分月球地盘开始殖民,瞬间就会有10个以上的国家拥有登月能力。

基于此,美国宇航局的重心发生了转变——他们不是不再探索太空了,而是抢在苏联人之前出完风头之后,就换方向了:在有限的预算里,美国宇航局把投入的重点转向了天空实验室、航天飞机研发以及大量的无人探测器和卫星。